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作者:杜少东
主要内容

一、序论

(一)作者:费孝通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二)出版国家:中国

总体影响:《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中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书中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面貌。正如陈教授本人所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11]

《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历经37年的风雨,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二、本论

(一)内容:

结构:全书共分14章外加一个后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乡土社会这个客体展开了探究。在书中,费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中国的社会形态,而这种社会的形态被费先生称作“乡土社会”。全书先从对乡土社会的描述展开,主要提及社会格局(差序格局等章)、社会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别、礼制序等章)、社会权威(长老统治等章)三个层面的问题,并简要提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

目录: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

(二)扩展

同类书阅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王铭铭的《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

(三)学术观点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在阐述文字下乡有没有必要。重点辨明了人们通常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不正确,乡下人不识字并能说乡下人是愚的,愚是指智力上的,而识不识字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也许是文盲,可是在农村社会实践上却是能干的、明智的。在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文字是有必要下乡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在“熟人”格局下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

第四章《差序格局》和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概念“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我们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因着姻缘、血缘或者权势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并从自我开始依关系的亲疏逐层推开的。因此,在中国乡土社会这种差序格局中,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第六章《家族》和第七章《男女有别》中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群,这种社群一般人称作为家庭,而作者却认为家庭不足以概括这种社群的特性。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男女的距离是拉的很开的,不想西方人在对男女关系的

第六章提到两种西方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我们的乡土社会就属于亚普罗式,这正好说明了家族在社会学中的感情定向是“同性”的,男女是有差别的。

第八章《礼治秩序》和第九章《无讼》都在讲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两种“人治”和“法治”,而乡土社会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是不同的,所以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依据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决的。现代法律和乡土社会的传统也存在很多相悖的地方,法律是不通人情和道德的,也不讲究传统,因为法律是从西方借鉴来的。

第十章《无为而治》、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和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这三章里分别提出了社会的四种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讲述乡土社会关系特性。乡土社会的人们依着血缘的关系生活在一起。血缘也决定人的身份地位,血缘关系式相对稳定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是分不开的。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阐释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靠着欲望去行事,而现代社会却不能这样,现代社会要按着需要去行事,因此需要计划。而只有当乡土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才会生出种种需要来,当这些需要到来时,就是现代文明下乡的时候,这时候,乡土社会才能渐渐步入现代社会的轨道上来。

(四)评价:

作者:亚比煞(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2613/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真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他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但又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倒没有。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爱学沙墨的评价:

该书看问题比较透彻,不是用一种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和结构,而是从社会现象和结构里推导出新概念。如用“时势权力”不仅可以解释过去国共对立,也可以解释当代知识界、思想界的分野,给中国开出的不同药方。而长老权力可以解释传统文化虚饰特点的结构性原因,同意权力可以解释为何所谓商业精神无法在乡土中国发生。归根结底是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和组织制度模式。

这本书中,有非常多的经典分析,比如,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这里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再者,讲到儒家人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查序。其次,在差序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总之,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过去,尤其是乡土世界。

个人评价:《乡土中国》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书籍。在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自己在对这本书的阅读上会有很大困难。可是,等我着手阅读时却发现他写的很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没有过多在定义上的咬文嚼字,没有满目的专业术语。反而用很生活化的语言让我懂得许多道理。这本书中陈述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与西方社会、当代社会的异同,却带来了深思。中国乡土社会所呈现的风俗特点、秩序特征、礼俗表现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它不仅仅存在于农村生活,我们现代生活、交往中也无不体现着乡土特点。譬如,我们对道德秩序的认可、我们对于人情世故的认同、我们对于血缘关系宗族理念的态度都呈现着乡土性。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现状与特点并不是意外,这是中华民族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它也并不是只存在于乡村,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高速进行,城市的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1下载券5.0分(高于99%的文档)迅猛发展,我们对于乡村的认识越来越浅显,我们对于乡村的偏见也越来越多。就像书中谈到的我们认为乡村人“愚”,因为他们不懂科学知识、不认字。这是十分错误的。“愚是一种相对概念。其次,面对现代化与外来文化的“侵蚀”,乡土特色遭到了影响与冲击。但是我认为乡土性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我们应该取长补短。

三、结论

《乡土中国》一书,将社会学概念融入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放入乡村的条框下,用社会学的知识解释了一种为我们所不知的乡土,一种绵延了数百年的乡土,一种并非封建迷信和土里土气所围绕的乡土,这里的乡土是社会性的,是有其历史,有其缘由,有其合理性的。乡土,从来未被中国所摆脱过,从来未被忽略过,它的内涵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举止间,这个长老教化与社会变迁并存的社会中,新的一代不断蜕下不合时势的皮囊,渐渐在传统中发展着,更新着,但依然是安土重迁的,深爱着土地的,怀有中国土地的淳朴与厚重的中华儿女。

四丶参考文献

无具体参考文献,主要来源于知乎,豆瓣等网站。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