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杜子建改自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之句引发了全民续写热潮,也掀起了“这究竟是传统继承传统、文化创新还是率意草作,篡改经典的争论。如今再看贾玲的《木兰从军》被批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一事不由又喜又悲。
喜的是大众终于开始聚焦如何进行文化传承,悲的是竟然还有人质疑这算不算文化传承。木兰究竟该不该从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改编成贪生怕死的傻大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折射出的国人对于文化传承的新态度,创新才能发展,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如果,把正统的花木兰形象树作传承的标杆。那么对她的不同改变、解读就应该是标杆旁的阴影,起到更好的衬托突出主体的作用。正如一千个观众对哈姆莱特的千种解以及解读间的争论能让原著更加丰满,更加著名,从古至今对历史事件和经典人物的改编,大多都成功的使其流传下来成为数代人心中和口中的不朽传奇,我们可以否认《三国演义》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以否认《西游记》中夸张的神怪论,却无法否认他们在中华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无法否认他们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至高贡献。可悲的永远不是恶搞历史,博人一笑,而是永远丢进角落无人问津。
从另一方面来看,舆论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样的传播形式,真的能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尤其是传承给年轻的下一代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化传承的另一大问题,其信息的驳杂很可能让年轻一代失去对文化正统的把握,转而以其衍生物为中华文化定位,终形成偏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真的是某个娱乐节目的贵任吗?
当这个社会存在大量的黑白颠倒,人性扭曲,善恶难辨我们不去想他们如何让下一代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却指责娱乐节目突破底线迎合低级趣味,颇有贼喊捉贼之嫌。娱乐节目本身就不应成为我们价值观的唯一来源,教育才是那个告诉我们是非好坏,教我们分辨忠孝奸佞的引路人。
既然我们推崇花木兰,提倡她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深感志豪的精神品质,就应当接受和励对他的解读和改写,因为这正代表着我们的热爱,代表着我们从未忘怀。
一个原本的花木兰是不够的,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千个各有千秋的花木兰。她可以贪吃,可以不漂亮不聪明,可以生命至上,可以是一个不懂体谅父母的小孩子,但她永远为我们喜爱,因为我们永远铭记着她浴血归来扬我国威的飒爽英姿。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与天下人。"我始终期许着,有更多的人,舀起这瓢文化的佳酿,执笔为剑,拈花作墨,书成华夏大地上一场盛世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