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读书报告
引言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这是作者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李贽篇的一段话。显然,这时候的帝国已经进入它的暮年,虽然仍有人意图力挽狂澜,企图拯救这个已经危在旦夕的国家,然而从上到下都没有人有这个能力。这个国家的顽疾非一朝一夕而成,已是根深蒂固了,所以也绝不可能仅靠一人之力一时之间就可以解决。而症结就在于当时的文官体制。所以重点就在文官以及文官集团。
内容概括
《万历十五年》中的大历史观从明朝万历时期上著名人物切入,如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和他的继承者申时行、抗倭名将戚继光、特立独行的海瑞、自相矛盾的李贽。万历幼年承继大统想施展一番却始终被百官掣肘,张居正和申时行全然不同的风格,一个态度强硬坚定一个柔和践行中庸之道,他们都任期内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却都惨淡收场,戚继光功勋卓著锐意创新的同时又保守,海瑞清廉的声名在外但也只是凭一腔热情,李贽坚决的反传统的同时对官场上的种种又有妥协等不一而足。本书没有过分关注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也没有对历史人物做片面的盖棺定论的评价,而重点关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也无意评价书中任何一人。本书从不同人物入手,写他们的平常生活的同时插入自己的见解,我们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帝国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这个帝国中最有可能拯救它的人的结局大多都遗憾收场。而最关键的就是文中反复提到的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可以贯穿全书,要想了解分析明朝历史不得不关注文官集团。
拓展讨论
首先,溯源文官集团我们必须要先从科举制说起,自隋朝首创科举制以来,唐朝不断进行改革,直至宋朝臻于完善,明清逐渐走向衰落。而文官形成拥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集团至早要归到宋朝,虽然隋唐时期已经采取科举取士,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官僚层的读书人毕竟只是少数,随着宋朝考试范围的扩大,考试规则的加严,以及之后考试内容的改变使得科举考试越来越公平越来越合理,文中所提到的文官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所产生的,由此文官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占据整个朝堂。由此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官集团。读书人的通行合法的教材自古就是儒家经典,他们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信奉的是儒家所强调的忠孝仁义。但是即使是强调积极作为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中也有“曾点之乐”倾向加之隋唐以来三教合流以及禅宗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等许多思想的杂糅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责任和个人理想时不免矛盾纠结。这也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判断。
他们彼此是一个集团,很多时候他们目的不同但采取的行为却是一样的,然而这只是在他们面对非“自己人”时。他们之所以被称作一个集团,一是他们身份相同,身为人臣;接受的又是相同的思想,这导致他们在许多事情上看法上基本保持一致。二是由于他们的对手。他们的对手有来自外部也有来自内部的。
例如君主拥有绝对权力,强调臣子要忠于君主,但同时臣子又有监督劝谏君主的权利,然而万历的朝臣们在经历了前两朝特立独行的皇帝后,深感他们不得不行使儒家所赋予他们的神圣权利,所以限制约束万历,或者说希望万历能按他们的意志来。万历幼年就承继大统,然而一直在首辅张居正的阴影下,即使在张生前也有反张,弹劾张居正的,然而万历一直没有也不能给予重视,张居正死后才开始清算,待从张居正的阴影下出来后的万历想有所作为的同时又被文官掣肘。在立储等问题上百官总与万历唱反调,而对于百官的劝谏万历总是保持消极态度,忽视不合作;最后双方都是两败俱伤。值得一提的是文官的表达意见方式耐人寻味:先是委婉的提出劝谏,往往希望通过引经据典来达到美刺的目的,接下来就是言辞激烈,与君主针锋相对,最后就是要以死殉国以死明志。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其实无益于问题解决,往往到最后很多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成全自己的名声。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做法。君主与百官彼此猜忌毫无信任,彼此都不妥协,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属少见。君臣双方关系是否融洽对于帝国的未来很重要。
文官集团中也有不同成分,例如在对待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就有不同态度,有的拥护张,有的支持申,也有都不服两人的。张申二人是文官集团的领袖,然而无论是他二人中的任何一人都是文官们的攻击对象,有的官员不喜欢张居正强硬的手段,认为他独裁,但也有官员不喜欢申时行和柔的态度,认为他和稀泥无作为。于是百官就站到了首辅的对立面。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抛除文官中彼此地位差异带来的不满之外,即使是在同一集团内领袖与成员的关系也并不全是和谐相融的,然而如万历朝这般无论怎样的首辅采取怎样的手段的都被自己下属反对的确是少数。申时行吸取自己前任的教训,采取中庸手段,努力做好调和剂,调和文官与万历的冲突,调和百官之间的矛盾,奉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原则。申时行努力的在拖延这个国家灭亡的的进程,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努力也不被认可。两任首辅的关系不算差,申时行算是得到过张居正的提携,在倒张运动中,申时行采取中立态度,他努力让这件事尽快过去,没有全盘否定张居正,虽然他上任后就废除了张居正在任时的许多措施,我们无法判别他的举措是否正确,但是无论怎样张居正强硬的态度和申时行和柔的态度都是失败的。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们看出来文官集团虽然以集团来命名,但恰恰证明了文官中的结党现象,然而结党又证明了文官自私的一面,他们只是因为相同的利益而联合。
除了皇帝以及历任首辅可以看作文官的对手外,武将和部分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文官的对手。例如文中提到的戚继光和李贽就是代表。他们与文官思想及利益不同,于是成为了攻击对象。然而在当朝施行的正好是文官政治,文官在统治阶级中占据绝对优势。
可以说当文官面对皇帝以及集团中的成员(包括首辅)时他们是各自为政,互相干扰互相掣肘,而他们面对的是武将等本集团以外的人时又是一致对外。不得不说这样的政治思维和格局不利于国家。文官政治并非错误,而是文官政治发展到后来,它的弊病被暴露出来,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文官政治中最大的弊病在于文官过分强调儒家的仁义道德,以道德来代替法律,即使各种法律的制定时也是以道德作为基准的,并且实际施行的时候又强调道德。无论是文官本人还是文官所信奉的那仁义道德都是这个封建帝国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部分的问题暴露并且无可挽回时,作为整体的帝国也势必面临覆灭的危险。
然而封建帝国的一切制度又显示出超强的稳定性,所以即使是在明灭以后的清朝靠着对封建制度的修修补补又维持了几百年的时间。然而这终究免不了覆灭的结局。
结语
《万历十五年》并不好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与历史小说又差太多。语言风格和内容不及历史小说有趣,又比不上正统史书的严谨性和可信性,想在知识性和生动性之间取个巧,然而并不成功,两不讨喜;说实话单从知识获取上来说看《万历十五年》不如去看史书。我认为《万历十五年》的成功之处说不定要加上一个:唤醒了人们去看史书的兴趣甚至是历史教科书?(因为语言风格的处理导致我一直在怀疑里面记述内容的真实性)但是黄仁宇先生的从细节处的叙述却使我们看到了许多以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角度看到了相同的点—文官集团。我们以往在讨论明朝的灭亡时很少去注意一个个官员所起到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一个个官员组成的集团使帝国的秩序一步步走向失控。所以《万历十五年》胜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点,而我们从中能想到多少,思考到哪个地步又是见仁见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