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的炽热在荒谬中湮灭
——读屠格列夫《初恋》
屠格列夫的小说和很多其他的俄国小说家的小说一样,有一个很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描写非常细致。他对于人物的外貌、穿着、神态、动作的描摹,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这种描摹,极大地增强了画面感,使得人物非常鲜活,场景也充满了动感。
《初恋》这部短篇小说在叙述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开头用一个作者以外的人的亲身经历引入,这种写法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不过他那不知道是故意为之还是无心的拖沓,倒是奠定了全本的一种神秘莫测的诡谲的基调。
初恋的确是一种可以被拿来当做题材的情感体验。可是作者在一开始的众人的谈话中,就有意无意的暗示,他要写的,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可以被拿来大谈特谈的纯爱故事,倒像是什么落入俗套的令人感到乏味的三流小说。但是,在女主人中出场后,我们作为读者,还是不得不小小的期待一下这所谓的初恋故事的发展,毕竟,作者对女主人公美貌、气质、神态的描写,让人觉得她应该可以作为某人的初恋对象,活在美好的初恋情结中。
但是作者的写作脉络还是不断偏离我们的想象轨道。女主人公的放荡不羁、恣意寻欢、恩威并施让人在脑海中很难将她与清纯可人、娇俏可爱、善解人意的初恋女神联系起来。
而且作者在文中的坏境描写也让人费解。就比如“只是天空中还不断地闪现着不很明亮的、长长的、仿佛有很多枝杈的闪电:与其说他们闪现着,倒不如说它们像垂死的鸟儿的翅膀那样颤抖着、抽搐着。”首先闪电这个坏境就已经让读者觉得紧张,用枝杈来形容闪电又有一种诡异的契合感,而最后竟然还出现了“垂死、颤抖、抽搐”这些字眼,不得不说,如果作为一部恐怖悬疑小说来看,这个氛围倒是营造
的恰到好处。
不仅是这些场景描写让人匪夷所思。主人公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也是让人既觉得捉摸不透但又好像顺理成章。第一人称“我”的情感变化是最明显也是最多变的,上一秒还因为齐娜依达亲吻了他而欣喜若狂,接下来却又因为齐娜依达的疏远而落寞悲戚,甚至因为发现了齐娜依达和自己父亲的事情,而感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痛苦的疑惑和一种以前还不曾有过的悲伤——仿佛体内的某个部分正趋于死亡似的”。这种情感体验,是无比真实的。
整个故事从一开始的匪夷所思,到令人不解,再到伏笔渐渐显现最后真相大白,显得平淡无比,但是因为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比喻,以及对故事节奏的把握,使得这个故事依然有它自己独特的韵味,当然,结尾处齐娜依达的死是我没能预料到的,但细细想来,这也不是一个突兀的安排。毕竟,这场初恋,本来就不是一场甜蜜美好的情感体验。所以,作者也只能让这场初恋,在荒谬中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