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期儒家思想的体现
摘要:苏轼前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是颇多的,探寻其对于苏轼的影响,对于理解他的人格以、行为以及作品,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他前期受到的儒家思想主要在入世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之间体现的较为明显。
关键词:儒家、;入世;伦理;仁政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苏轼虽然一生遭到贬斥,但是他一生的漂泊无定与抑郁不得志反而成全了他,是的他的文章不会仅限于朝堂,而是广袤的世界。对他产生过影响的思想有很多,但是由青年阶段,一直伴随到他老去的思想,就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儒家思想。我个人认为,他的儒家思想在被贬黄州之后,就几乎隐而不现了,后期他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会更多。他年少时豪情壮志,希望未来能够有所作为,他并非空想主义的支持者,他的才华举世皆知的。但他的一生都别卷入了宋朝新旧党争之中,在不断地经历着离别伤痛,这样看来他文章之中的那种旷达自适就难能可贵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不断离去,陪伴他的由始至终,时时烦扰他内心的是他内心坚守到底的儒家思想。所谓的放达自恃,也不过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罢了。他以一己之力无法反抗大势,于是宁愿离开朝堂,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心中的坚守。
一、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
他的仕途在前几年还算是十分顺畅的,在凤翔府被任命为签判,官职虽小,但当时无论所有的人都系从小官做起,他的前途可以说是十分光明的。在任的那几年,他积极作为,时逢陕西闹旱灾,他又忙于治旱,还曾上书神明,为百姓祈雨。最初的这几年,是他儒家思想占据主导的几年,他积极入世,想要通过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一展宏图。他在任的几年,颇有几番作为,神宗也听闻了他的才名,将他任命为了殿中臣,他随后也被调回了中央。即使是在徐州时,他心中的那股想要有所作为的那股火焰也不曾消散。当时徐州重修常山庙,他亲自前往祭祀,并与同僚一起展开了一场狩猎活动。或许是当时的气势畅快,又勾起了他心中沉默了许久的凌云壮志,是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诗中这两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未指明,但是字句之中无不蕴含着一种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奈何却无机会。他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的心中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还是在他的内心占据一定地位的。
二、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
好景不长,宋朝积弱积贫,神宗决定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不仅使得宋朝逐渐走向衰微,也使得苏轼的一生坎坷多桀。苏轼对于王安石等新党以及他们的改革存在一定的质疑,而这份质疑也在相互的较量之中逐渐激进化,变成了一种争执。神宗听信了新党人的建议,渐渐厌弃了苏轼,可他却不甘心,终于,最后被牵连,贬为了杭州通判。在被贬杭州的途中,他拜访了对他又赏识之恩的欧阳修,并写下了《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他的内心对于别人的恩情,是十分看重的,他的这种思想受到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欧阳修当年对于他的感遇之恩,和他对于在这种恩情的惦念,收到了儒家颇多的影响。在欧阳修去世后,他也不忘悼念,“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由此可见他这种对于尊师观念的重视可见一般。
三、经世救民与家庭伦理
苏轼对于德治仁政观念的观念,与他对于新法的反对不无相关。熙宁五年十一月,他被安排了杭州仁和县开凿大运河的任务,在这些日子里,他看到了那些备受徭役之苦的百姓,心中颇有感受。“人如鸭与猪,投泥相见惊。”他对于百姓的疾苦,是有着深切的同情的,这与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成为了他与朝堂上那些人的隔阂。他的这种经世救民的儒家思想,是他在他的职位上积极作为的动力。之后无论是被贬在外,他也与人民十分亲近,并没有脱离人民
百善孝为先,他与家人的亲情羁绊,也是他儒家思想的体现。他在当初科举考试之后,他的母亲便在眉山去世,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立刻回家奔丧,三年都在家里没有在仕途上有什么作为,甚至那一时期的诗作都减少了许多,严格按照当时的规矩来,也就是儒家所提到的“居丧不赋诗”。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之后,他又奏请调任密州,从富庶的杭州调到密州,只为与弟弟能够离得近一点。从这一点来看,他对于手足之情还是颇为重视的。即使之后又调任徐州,他的弟弟还是在徐州待了百来天,但是短暂的相聚后,便又是离别。“别期渐进不堪闻,风雨潇潇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他在诗里感叹道。他对于情谊的珍重,与家里的教导是由很大关系的,他的弟弟也与他一样,颇受影响。
参考文献:
苏轼.苏东坡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8
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王照水.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1
苏轼,苏轼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