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很早便听闻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有尝试去读过,偶然翻开这本书读个一两页便又放下来了,对于这种外国名著,我一直都不是特备感兴趣,应为总感觉这种书会有一些奇怪,但又说不出来到底是哪里怪。又或者对于西方文化有些不了解,所以无法体会到它们的那种美,久而久之,也就对于这些书籍不是那么感兴趣了。
看这本书的简介,用一种现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一个贫寒少年的逆袭之路,挺像是网上那些网络小说的套路,想到这里,不由产生了一些兴趣,想要把这本书拿来翻一翻。但是看了之后,又觉得不自在,应为主人公于连的形象确实与以往所见到的那些正面的人物所不同。就拿他对于德·瑞纳夫人的态度来说,他就会被现在的女生冠以“渣男”的称号。他在成为家庭教师后,不但不用心工作,还要勾引家里的女主人德·瑞纳夫人,这简直可以说是道德败坏了。但是他又是可悲的,他俊美的容颜是他父亲讨厌的理由,也是他人生前十几年悲剧的源头,但是他却凭着他的脸,凭着女人,一步步在向上层阶级接近。他的聪明才智还有俊美的容颜是他的资本,但是这两者却存在着某种矛盾,使得他的资本本来可以助他,却有是他悲剧命运的一个绊脚石。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深思,对于于连来说,他所获得的赏识一部分来自他的才华,另一部分则来自他外貌的优秀(特别是对女人来说),而他自己也从来都不为这一点而有所担忧愧疚,反而有着征服的得意。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心思往往细腻敏感,然而这种脆弱又对于于连的目标和规划来说,是一种潜藏的炸药,只要有任何不决定的因素点燃,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顷刻间灰飞烟灭。他对这一点却视而不见,这种内在的矛盾的激化提前了他命运的终点,他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在瞬间坍塌。他与德·瑞纳夫人的感情纠葛是成全他的一个助力,但也是他最后悲剧命运的导火索。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没有德·瑞纳夫人也就不会有他之后的成功,但是他的目的如果没有德·瑞纳夫人就会实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想,如果他在一开开始的时候没有和德·瑞纳夫人纠缠,那他的命运也许就不会如同巴别塔一般倒塌在谎言之中。他命运的悲剧性,在他决定利用德·瑞纳夫人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等开始便一步步渐入深渊。通过一种取巧的方法,来获得爱情收获成功,特别其中还有女人这种善变的因素,那么这个人不是真的有才能,善于鼓弄人心,那便是自负,且愚不可及。成功路上的漏洞,就好像是谎言,需要用另一个谎言来弥补,等到再也无法维继的时候,就是失去所有从头再来的时候,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有从头再来的时间和机会。于连失败了,败在了他曾经的爱情身上,也失去了从头再来的机会,他所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对于于连来说,他的人生还有一个选择,这个选择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到底是选择从军,还是当一个教士,这是一个问题,虽然这两条路都可以帮助于连摆脱家庭的困扰,走向成功,但是终究还是要选择一条路。这种选择对于连来说,无异于是决定了他人生走向的一条路。就像是“赫拉克勒斯的十字路口”,究竟是选肉身的快乐还是选择灵魂的快乐,究竟哪种快乐才是人最渴望的快乐。困扰于连的这个问题也是当时困扰了所有少年的问题,究竟要选择哪一条路。于连选择了教士,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条路比起看不到摸不着的另一条路好好走、也方便走一些。人生中总会有无数的选择,无法避免,总要选一条来走,无论对错,走下去就对了,就算将来觉得选错了,那也是于事无补。我们毕竟不是神,也没有古希腊人的条件,可以去神殿请求神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据自己的额内心,做出最后的选择。但是只要的下了决定,选出了最想要的那一个,就不要再犹豫,多余的迟疑只会造成更糟糕的结果。选择了也不要再后悔,后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反而会徒增烦恼。
对于于连的结局虽有一点的吃惊,但也在意料之中,就像盖茨比一样,他不属于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所以才会被命运愚弄,到了最后即将获得所有名望、权利与金钱的时候,失去了所有。但导致这个结局的因素,却正是他这条路的最开始的垫脚石,从一开始,他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到了最后哪怕是巍峨高楼,终究也不过是海市蜃楼一般的虚影,在最后的一刻,化为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