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通向幸福的必经之道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
引言: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标题,肉身为何会沉重,这两者之间会有着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要用“沉重”这两个词来形容肉身,这之间有着什么含义。这本书简介的内容也十分个性,说是对于名著的解读,于是我便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选择了这本书。
一、内容概述
《沉重的肉身》这本书全篇离不开灵魂与肉身的探讨,作者通过肉身的觉醒与现实的自由的对抗,到后来的灵魂的觉醒与肉身的冲突,以及灵魂与肉身的相互探寻,来向我们交代了关于人对于自身肉身存在的思考,和对于灵魂的认识与追寻。一切的起源,皆源于肉身,这是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一旦灵魂被奉献或流逝,身体就不再会有任何感觉了。”作者通过对于几本名著的解释,探讨的关于自身的思考,再引入更广泛的问题。如果只是把这本书当做是一本对于名著的解读,就太过肤浅了,因为所有的探讨几乎都围绕着关于肉身与灵魂这一主题来思考,这就使得这本书的思想具有一种凝实感,从而具有一种更深地力量,直击心灵。
二、运用的文学理论与方法
作品的叙事是刘小枫对于作品的切入点,至少大部分是这样的,开篇他就在谈关于叙事,之后他也从不同的角度,透过作品,探讨他对于叙事的理解。“叙事不只是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也是讲述尚未经历过的可能的生活。一种叙事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透过丹东之死,他和我们讨论了关于个体与国家之间的顺从与忤逆,特别是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这种关系就牵扯到了丹东自身的理论,也就是个体自由与人民自由。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丹东致死的原因。这一点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基本的的两项活动,生活活动与生命活动。丹东受到妓女玛丽昂的点醒之后,他所追求的那种个体上的解放,事实上就是满足了自我的生命活动,不过他把它浅显化为对于自身欲望的放纵。他所代表的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纵欲,不如说是他对于“人民的自由”的一种反抗。“人民的自由”与“个体的自由”的不同之处在与“人民自由”是全部人民的抽象出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它的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条规。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人民的自由”与生活活动的关联更深,“个体自由”与生命活动的关联更紧密。“所谓现代性的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的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的伦理。”‚[p3]这与丹东所持的关于个体自由的言论不谋而合,但是当时整个社会所规定的人民共同的自由才是大势所趋。当然这种矛盾也可以看作生活活动与生命活动的矛盾,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是可以存在一种统一的,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协调。不过这一矛盾在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下,被放大了无数倍,变成了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游戏。
“陌生化”理论是指对于一件事物做出的新的表现,尽管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是叙述的语言却令人感到陌生惊奇。说到这里,还是不得不说叙事,刘小枫对于叙事远不止于思考,更是做出了实践。他把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比作现代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把施特劳斯、沃格林、罗维特比作思想案件的大侦探。这种新奇的叙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会心一笑,这正是“陌生化”的作用。陌生的叙述方式,相对于以往陈旧的,更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的会更多,带给人新奇的感觉。
小说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推进了小说的进程,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与矛盾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立,刘小枫在分析《薇娥丽卡的双重生活》时,通过了许多项的对立,借着对立来向我们分析他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首先在切入这一观点的时候,他用了“赫拉克勒斯的十字路口”这一故事,来分析对于肉体与灵魂的羁绊与选择。卡吉娅的性感与阿蕾特的朴实,前者虚浮,后者凝实,这两个女子完全是两个极端,但同时也代表了人的灵与肉,究竟要如何选择。这个古希腊时期的问题,一直遗留到了近现代。直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关于现代化的解答,因为问题本身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所举出的例子与解答,也是相对的。刘小枫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举出了外国的例子,同事也运用的中国的相关的观点来论证,比如“太初有爱欲”与“太初有言”的对立。是追求身体的欢乐,还是追求灵魂的欢乐,这两点的相互对立,是昆德拉在书中探讨的问题。刘小枫在列出了一些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之后,把问题引申到了身体法则与灵魂法则的相互对立,与相互统一。身体与灵魂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寻找的关系。“它(人义论的自由伦理)承认人自身的欠缺,承认人自身只是一个肉身的偶然存在,但乐于在自身的欠缺中沉醉,在既不知生又不知死的生存迷雾中找寻和选择兴奋的瞬间。”ƒ[p247]就好像薇娥丽卡的灵魂与肉身同活在世界上,尽管是两个个体,但是她们的内心是有所联系的。在一个薇娥丽卡死去后,另一个仿佛失去了生命之重,灵魂的追求消失了,肉体也就变得痛苦不堪。薇娥丽卡的身体在被埋葬的同时,另一个却在和男人做爱,这种冲击性来自于死感与性感的冲击。死感与性感的对立,是造成这种冲击的因素所在,不同的对立的两项,在同一时间展示的时候,便是对立而产生出的美感。
三、扩展讨论
1.一些人认为从某一方面来说,《沉重的肉身》贯穿始终的是对于幸福的探索,无论是灵魂还是肉身,最后所追求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还有一种观点是,这本书其实是关于一种伦理的探讨,从人民民主伦理、人义论的自由伦理、神义论的自由伦理。
3.有些人则认为刘小枫在讨论丹东之死的时候存在了很大的漏洞,整本书也都不算是完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
四、评价
首先这本书的价值是不用质疑的,但是作为写作的个体,作者的创作的过程是自我思想的体现,但是一个人的思想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整体来看,这本是对于我们思想深度的扩展,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这已足矣。作者思想的深度与学术的广阔性,赋予了这本书别样的价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以前从未想过的一些新的东西。
结语
写这篇读书报告前后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但是总感觉内容过于零碎,不够系统。对于各种文献资料的搜集也不够广泛,在引用上也有欠缺。在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入,没有理解到文章的内容上深刻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
[4]毕希纳全集[M].李士勋,傅惟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