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饥饿

作者:雍雨潞
主要内容
饥饿偶然一个上午没有吃早饭,出门了,觉得有点饿,依旧没有吃,到中午回家的时候,已经觉得发晕了,勉强到家一顿猛吃。这个时代,挨饿的人应该是占少数了。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同时也是五千年挨饿史。即使说新中国,前二十年也是挨饿史,回家问问爷爷辈,能够给我们讲讲那个时代,那个吃不饱的时代。也许,父辈也有这种吃不饱的时候。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年都是问候:吃饭了吗?记得以前有人吐槽,说:外国人听到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以为中国人吃不饱饭,其实是因为中国菜太好吃了,这个话题聊不完。我觉得,其实不然,中国菜之所以好吃,我觉得有部分原因是由于食材难得,食物的稀缺,导致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将有限的食物更可口。中国人确实几千年没有吃饱,吃人这种字眼听起来像是恐怖片,但是却在中国饥饿史上发生过多次,易子而食等多个听起来就让我们觉得毛骨悚然的词,切切实实在我们祖辈挨饿的时候发生过。若是单单说挨饿,恐怕不少人觉得,中国人代代传下来,若是都饿死了哪有我们,可是,确实挨饿了,中间不胜数的苦难,只是这样忍受着,扛下来。中国人擅于忍耐,善于遗忘,经历过起起伏伏,能将一切看得从容乐观。看看我们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莫言所写的书,抛去魔幻现实主义可以看到的是大量有关于吃的故事,与其童年青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在莫言童年时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在其青年时期,正值十年文革,期间饿死的人无数,所以在莫言(及同时代的大部分人)心里留下了阴影。《蛙》中:“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认为是我胡编乱造的,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还有他所说的:我回想三十多年来吃的经历,感到自己跟一头猪、一条狗没有什么区别,一直哼哼着,转着圈子,找点可吃的东西,填这个无底洞。为了吃我浪费了太多的智慧,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脑筋也渐渐地不灵光了。他书中的人物,为了吃,也是如猪狗般,失去做人的尊严,确实,都快要饿得做鬼了,实在难考虑去做人,做不做人也失去了意义,只在乎能吃一点东西。所以有无数饿死的人,也有因为获得救济粮一下子吃完而撑死的人。饥饿也衍生出恶俗,例如在《楢山节考》中凡是到了七十岁的老人必须送上山用来祭奠山神,仔细想想是因为迷信的缘故更小一点,更多的是因为老人丧失劳动力,要节约口粮给下一代。创造所谓祭奠山神的传说只不过是为了让大家心安理得地丢下老人罢了。放眼现在,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吃饱饭,而我们远离饥饿的这一辈,无数先人的努力和他们所遭遇的种种,我们都不能遗忘。铭记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