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罗常培先生《语言与文化》之感
在序言中,我了解到罗常培先生以及《语言与文化》这本书的很多方面,所以接下来便有了这篇以感想为主的读后感。
关于作者写作:
作者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一生从事着语言教学和研究,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反面有所建树,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家。其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样评价他:“有人说罗先生是‘继往开来’,我认为‘继往’不难,难在‘开来’。它的成就是划时代的。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他为最早,当时这是新的道路。”
在序言中提到:先生在他公差外出和旅游途中,当旅伴们游山逛水的时候,他企业随时还在搜集语言文史资料,有时还得挑灯夜战,埋头抄写;友人也帮助他搜集,一有所获,先生往往狂喜欢呼。从作者写作时的神态动作,不难看出一位全身心投入知识研究的学者在写作时的趣味和毅力。从罗常培先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努力是多少,我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在学习中,而这些我却越思索越觉得惭愧...
关于《语言与文学》这本书:
在形式上。书中开头所说:这本书大小合适被我们揣在兜里,方便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这样“人性化”的设计,让我不禁感叹,这也太善解人意了!的确在这个被现代人称作“灯红酒绿”的纷繁世间,难得有人带着厚厚的一本书去穿梭在人群中,懒得拿又在乎外人的眼光,而如《语言与文化》这本书,既可能拿出来读,又可以躲藏在兜里,充分符合了当代人的需求。
在意义上。序言中已经有所总结,这套丛书有两个用意:一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确实也如作者所说一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整理、辨识的东西太多,一不小心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耗费大量的时间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二是去做一些文化积累的工作。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有价值的书已经差不多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之中了,这类书正是需要被挖掘出来,让它重现光芒,发挥作用。另外,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强调“语言学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罗常培先生主动接受萨柸尔、帕默尔、布龙菲尔德、泰勒等的语言学和文学思想理论,体现了中西包容、互相补充借鉴的精神,在我们今后研究语言与文化这一方面中,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在内容上。《语言与文化》这本书,作者从词语的词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例如文中所言“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如‘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会意,就是说把女子关在家里便可安静。”在了解这个字缘由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另外一层含义:女子在古代社会所处的地位以及古代对于女子的三规五常;再从造词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一些词语的更替往往意味着时代的变化,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人家叫妻做‘穿针婆’,直译为‘针穿母’。云南高黎贡山的逑子叫结婚做‘买女人’,直译为‘女人买’”,我们从这几个造词中看出夷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买卖婚姻的遗迹,又从这一现象中,体现在出他们部落或者民族当时的文化程度;借字这一章中,作者采用萨丕尔的话“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用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和临近语言的人或文化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为中心,展开对于它的解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借字的来源推测我们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借字出现的文献来考证其时代于年份,推测在那个时期所发生的故事等等。另外还从地名、姓氏、亲属称谓等等,来观察其存在的根源及意义。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两个章节: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其中,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这一章中,分别举了多个例子来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例如:慕容氏,它本是鲜卑姓,但他的后裔因为讳言,将其分为两支:一支为广东东莞容氏,另外一支则是山东蓬莱慕氏。所以说在我们后人来看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姓氏其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再者,也有很多别号表明当时的那些宗教信仰的案例,比方说:萨保等。
而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有着“寻根”的执念,读了这一章,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去年的时候,我家收到一份邀请函,而邀请函的主题就是“希望所有姓‘白’的人可以参加这个大聚会”,毫无疑问,家里的长辈都很重视这件事情,派了代表去参加了这次“白氏聚会”。说起来,我觉得很神奇,很多不认识的人一见如故,而这个引子就是一个姓氏,这很神奇,但又让我们所有人觉得理所应当。
在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的这一章中,书中是这样说的:黑夷人称呼父亲、岳父和公公都是一样的称谓,在在作者看来,这样是很奇怪的,但随着社会shidai的变革,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这个称谓都有了改变。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的是在我们现存的三十六个民族中,各个不同的民族采取的婚配制度不同之处都可以从亲属称谓中观得一二。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各个地方不同的语言风格特色,还体会了当时语言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和意义,语言中处处都能体现文化,而文化又承载在语言中,并且随着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不会销声匿迹,二者互相映衬。作者举了很多关于语言和文化的例子,这既能让人了解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种种知识点,也让读者乐在其中,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