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精神
安仁古镇于我来说,它是我与“川军精神”的初识。何为“川军”?准确的来说它仅是人们对于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之所以它真正意义上仅限于民国时期的四川地方军队,这里面,值得人们深思。
在最初接触“川军”的时候,我想到了素有“革命圣地”的延安,国人都知道延安作为当初的革命根据地,对后人来说意义重大。从小我看到过无数的文章是来赞美这一方净土的,也见过很多人慕名前来感受革命的氛围,久而久之,我心中早就形成了一种无法诉说的“延安精神”。此刻,我心中就突然有了在这样一个疑问:延安有“革命精神”,那么我们即将深入调研的“川军精神”是否如同“延安精神”一般。怀着这个疑问我们踏上调研的路程,但从后来采访调研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不是。知道川军的人很少,了解川军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当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抛出“你对川军有什么印象”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明所以然,不知道我们在问什么。他们的对于川军的理解都是顾名思义,四川的军队,但熟悉川军的人都知道,之所以川军值得我们后人去深思、去探究,是因为它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的作为呈现给我们的有着让世代人为之赞颂、传承的精神。而对于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采访路人对于川军的印象现实来看,我们很失望,在失望之余,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入调研的决心。
说到“川军”,我们不得不提到刘湘这个人。刘湘曾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于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毅然决然出川抗战。在他1983年即将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样一个伟大的军人,称其为“川军的代表”一点都不为过,在读到他的那句“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时候,我肃然起敬,原来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不是其他,而是精神,一种忘我的大我精神,一种无法诉说的信念。
于是我们来到了刘湘的家乡,川军们的某个故乡---安仁。走在青苔石阶上,看郁郁葱葱的两旁大树,我实在无法联想到当年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那个让无数人至死无法回乡的年代。在浏览了博物馆的藏品、看过了刘文辉公馆的气派,拜访了川军宴的复原者黄老师之后,我们很幸运的采访到了大邑县至今在世的两位老兵。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我想象中:经历过那个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年代,那个战乱纷飞年代的老人,是以怎样一种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算一算民国时期到现在,老人已垂垂老矣,我们这趟拜访是不是又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我们该不该去..
怀着种种忐忑的心思我们来到第一位老兵爷爷的家。他是让我从见面就感到很震撼的一位老兵,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垂垂老矣,相反,他声音很洪亮,精神很好。在他介绍自己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今天,我以三个身份接待你们。一,我是四川政协委员;二,我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听到这,我们很惊叹地说:“爷爷,您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啊!”他中气十足的回答我们:“YES!”我无法形容当时那位老兵爷爷给我的震撼,依稀记得脑子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小时候期末考试考了一百分,当爸妈问我成绩的时候,我很自豪的回答他们,我考了一百分。在后来的采访中,老兵爷爷带我们领略了当时川军的风采,也带我们感受了我们曾经无法想象的那个年代。我想,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这种让人无法言,但心生自豪的精神。而我自己也由衷的祝福这位让人心生尊敬的吴老先生身体健健康康的。
在采访完第一位英姿飒爽的老兵爷爷时,我们怀着感叹与轻快的步伐踏上采访第二位老兵爷爷的路途上。但在见到这位老兵爷爷的时候,我眼睛一酸,眼泪在眼眶中打滚。狭小阴暗的弄堂,破旧的屋檐下坐着一位垂垂老矣的男子,他正是我们即将采访的老兵。我甚至没有听清楚老人在讲些什么,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悲哀”,这样一位曾经为国为民的军人,他的晚年竟此般让人唏嘘,想哭,想哭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我们采访结束。老人行动不便,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将他扶起,送回他住的地方。这也是我想落泪的第二个场景:依旧狭小阴暗,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我慌乱的找着灯,拉下电绳,屋子里才有一点点光亮,仅有一把陈旧的竹椅,一台老式的电视机印入我眼中。黑暗的房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逃似的离开这个让我迫切想躲避的地方。在后来的每一次回忆这个时刻的时候,我内心仍然难过得想要落泪。虽然对于我来说,这位老兵爷爷的处境让我为之感到心酸,但也许对于他来讲,并非如此,能在战乱年代幸运存活,看着时代的改变,一直到和平年代的来临,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呢。我想: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替代的吧。
故事暂告一段落,我们此次探究的路途已经走到分叉口,往前是继续深入感受,往后是停在这。虽然有两种选择,但我们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选择继续深入。“山河带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川军精神值得我们继续踏上征程,继续为之传承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