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
摘要:东坡先生一生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时流行着的不同于唐代的尚“韵”、尚“平淡”、尚“理趣”等审美潮流,以及其父苏洵、恩师欧阳修和“知己”陶渊明都对苏轼的人生成长、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苏东坡是历年以来积极入世的才子之一,而提到他的入世,那就不得不说一说儒学对其政治思想的些许影响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1]这一历代人长吟的诗句,也正是苏东坡本人对于入世的人生行为的信条。关键词:苏轼、入世、儒学、影响
儒学对于苏轼的影响,从小便有,而最深远之处莫过于政治方面。
一、年少时
他曾因自身的聪慧和老师的夸赞,在自己的房间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又在老翁事件后,将此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对自己此后的勉励,也是传为佳谈。其弟苏辙在后来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2],由此便知,苏轼自打小时候起,就立志入世。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
二、成年后
嘉祐元年间,苏轼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抛开其卓越的文学功底,我们单纯地去看这篇文章。“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3]一句明确体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众所周知,儒学向来提倡“以人文本,仁政”,可见儒学对其影响之大,在苏轼出世入世所作所为来看,这种仁政的思想指导了他的一生。前面也提到苏轼受儒学影响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浩然之气,而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在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1.爱国--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
《和子由苦寒见寄》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4]
这首词是苏轼在朝中,因触犯其他官员的利益,自求派遣外人所作,一句“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道出其多少无奈与对君主朝事的挂念,以及自身对于入世行事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自己伟大家国情怀和抱负。
“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异物,若获尽力鞭棰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与滕达道书》)。即便是被贬,但他无所畏惧,其肝胆忠烈,不惧不悔,死而后已的壮烈情怀,皆为世人所赞扬。
2.爱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人为本
无论是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密州灭蝗除害、赈灾救荒,还是徐州任上抗洪抢险、保一方平安,他都能以国事百姓事为先,免除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整饬军纪,甚至是在最荒远的儋州,也能为黎民传播先进文化,开凿井泉,介绍先进农耕方法,发展当地生产,甚至甘愿“化为黎母民”(《和陶拟古九首》)这些无一不体现其立人为本,济世救民的人本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颠倒在苏轼人格魅力之下的人不在少数,也曾有无数士大夫、才子愿意追随他。
世人都说,儒学对于苏轼的影响只是在其被贬黄州之前,因为在被贬黄州之后,多是道家思想所影响。但在其三次出世入世之后,饮酒,赋诗,行文,会友,他用率性随心的生活来寻找一种新的人生,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态度。寄情山水,没有蜂拥的追随者,自有草木为伴;没有仕途的春风得意,自有浪花为伴;没有为官的忧国忧民,自有田亩为伴。这是他在出世之后最终的心境,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这种豁达,这种洒脱,我想这其中还有儒家思想对其的巨大影响[5]。
因此,儒家思想对于苏轼的影响,在积极入世、在忠君爱民、也在淡然之性格。
参考文献:
[1].出自《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澈
[3].《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4].《和子由苦寒见寄》苏轼宋代
[5].《论苏轼的艺术人生》郭梦雅上海师范大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