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歌开创者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历经多年最终辞官归乡,躬耕于田野,过着平淡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平淡自然,感情真诚深厚,为中国诗坛开辟了田园诗这种新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著名的诗《饮酒》其中有二十首,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主要表现了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乐趣,诗的前两句表明了作者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心远地自偏”,表现了只要内心能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住在僻静的地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这首诗里面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寄托了诗人与山林为伍,拥有美好生活的情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展现了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的人生的意趣,表露了自身恬静淡雅的心情。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比出了他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心境的外化”。的确,陶渊明内心的淡泊向来都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关键因素。
二、《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的另外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在他眼中,只要是故乡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这些普通且平凡的事物对他来说都是倍感亲切,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对他的情感。这与黑暗腐败的官场、坎坷的仕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从来就没有迎合官场黑暗的性格,他的本性是适合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不愿迎合社会黑暗的性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为了供养家庭、维持日常生活,不得不选择做官,所以有不得不违背自己内心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而“三十年”其实是十三年,这也充分表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十三年就好像是过了三十年那么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四句集中描写做官时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故乡悠然自得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尽管已经在官场多年却从未放弃过自己内心的本真,一心想回到故乡过着隐居生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四句展现了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景象的美好与平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顺适本性、不愿被扭曲的生活观念。这两句与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与憎恶,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以及回归田园生活的愉快,表达了诗人的一贯的内心情感——不愿迎合世俗,只愿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像陶渊明这样不愿迎合世俗的人,在当时社会中根本无法立足,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所以最后选择了隐居。但是陶渊明本人虽然没有在政治上拥有一番作为,却在文学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派——田园诗派,为后世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不管是他这个人还是他的诗都是我十分喜欢的,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人们往往是忙忙碌碌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读到陶渊明往往会感到一种自然的舒适感,从不迎合他人,一心过着自己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清苦,但内心的满足却是他人无法企及的,而这些东西正是现代人难以找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