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沉默是寡言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者:王梦雪
主要内容

沉默是寡言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读《沉默的大多数》

熟悉现当代文学史的人应当都多少拜读过王小波的作品,业界学者也对王小波的文字有高度的赞赏。因为他的作品不带商业性,没有被当时文学界惯有的自我审查的风气影响,是在政治和商业两股力量冲击下的幸存者,是真正的纯净的。这样的文字在现代文学界也是少有人能够企及的。

王小波的作品我未曾读完,也说不上什么大体的感悟,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确实让我领悟颇多。

《沉默的大多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它是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写的是他能写的东西”,而并非当时文学界大多数学者普遍所想的“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么说似乎有些拗口,但王小波的作品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不是为了什么而写,只是简单真切地还原一些事情罢了。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包含了许多内容,并不只是一个体统的系列,所以在此我便只是详细地谈一些我对其中个别文章的感悟。

何谓沉默?有人觉得是与人本身的性格有关,也有人认为“沉默是一种怯懦”。而王小波却借用《沉默的大多数》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论言——他认为“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开篇简述了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的主线故事——这是一个不肯长大,想永远做小孩子,却误打误撞成了侏儒的人的故事。王小波用这个故事过渡他所想阐述的观点:“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然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这样的过渡我刚读时觉得很是无厘头,因为在认知里,我总觉得两件事情之间过渡应该有较大的联系或者相关性的。但看到后面王小波说:“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我现在已决定了要说话,这样我就不是小奥斯卡,而是大奥斯卡了。”这时我才顿悟其中的一些联系。这或许和王小波所处的社会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严酷的时期——文革,备受精神压迫的学者,例如巴金等人,皆是敢怒不敢言,这时的他们被迫在文章里赞赏“五讲四美”,就像不肯接触大环境的“小孩子”,是活在自己的文字所创造的美好世界里的侏儒,想要明哲保身,因此选择沉默。这也不由让我想到了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论是沉默着灭亡,还是沉默着爆发,这是当时的学者选择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我也并不难理解王小波的观点了。

文革过后,思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不少学者纷纷提笔或揭露或批判文革时期一些不合常理,压迫人性的思想。但若论使人达到共鸣这一点,我觉得王小波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解说自己的“沉默”理论时举了一个关于饥饿的例子,是说中国大炼钢铁、浮夸风盛行的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却是饥饿难耐,甚至“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的状况。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王小波的弟弟因为偶然吃到一顿有一小片腊肉的饭时高呼“我们家吃上大鱼大肉了”而被父亲臭揍一顿。王小波从此也变得“含蓄”,遇上美事也保持深沉沉默。这是一个时代造就的生活习性,与其让困苦的人希望落空,不如闭口不谈。

王小波就这样“沉默”了大半辈子,因为他信不过话语圈,他把话语圈看作一座疯人院。甚至他还将跟他一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说话”的“沉默的大多数”规划为“弱势群体”。但从他的后文中我却读出了不同的意味­——“我曾经是个沉默的人”“我还不至于为此感到痛苦,但也有一点儿轻微的失落感。”“假如在今天能证明我当时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会感到无限的幸福。”——那就是他并不看好这样的沉默,王小波心中仍然无限希望着在文革中能有真正的正义存在,至少是能有敢于顶着压力说真话、有个人思想见解的人。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