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意志自由
项羽与孔子,两人在《史记》中,是唯一不是帝王却入世家的人物。而这源于司马迁对于项羽的偏爱,以及对他人格的敬重。司马迁为人物作传记,擅长通过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有通过人物性格,来说明人物成败的原因。
司马迁在项羽传中记述了,项羽小时候学书,觉得只要会写字就好;学剑,只能赢一人;学习兵法,更是半途而废。这体现了他不愿接受约束,被世俗所束缚,这是他的不同幼时的项羽遇秦始皇出游时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从前我认为这与刘邦的“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达了二人的雄心壮志,只是一个直截了当,一个含蓄委婉罢了。时至今日,才明白,项羽在自己最成功的时候也从未称帝,就说明了他与刘邦的不同。从始至终,他并未以成就一番伟业,这样的目标来要求自己。这恰恰表现了他不在意所谓的理想。他没有目标,不谋划什么,不拘泥于世俗,这就是他的意志自由。
项羽的成功与他的意志自由息息相关。因为人随心的反应是最迅速,最直截了当。宋义是项羽的长官,为人迂腐与项羽长期不和,积怨很深。对于项羽既厌恶又畏惧,动了想杀他的念头,就只能徐徐图之。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快不过项羽的直觉。项羽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杀之而后快。除此之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显示的不是谋略,而是一种自由,无所畏惧,充满激情的人格力量。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志自由的率真,帮助了项羽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刻。但在政治的博弈场上,它又使他缺乏政治判断能力。章邯,一个曾与项羽有着国仇家恨的人,在他归降后,他向项羽哭诉自己的不易,项羽起了同情之心,竟封他为王。另一方面,面对归降的秦卒,由于时常受到楚兵的欺压与羞辱,导致了军心不稳。这时的项羽决定了坑杀秦卒。两件事,一个过分仁慈,一个过分狠绝。本来异常矛盾的行为,但在项羽身上却又是可以解释的。他凭意志而做出行为,简单的跟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这是他的天真,缺乏谋略与规划,在政治场上更显幼稚。
所以项羽输了,却不是一败涂地。“垓下之围”的困境,楚地歌声的影响,不仅没有打到他还使他达到了人生中空前的精神自由当中。使他从现实的纠缠和死亡的阴影中脱离出来。他把这一切当做是一场游戏,保持着轻松得意之状。这是项羽的游戏精神,是他对于命运的坦然接受。后世人总为项羽自刎与乌江而感到惋惜。认为他应该听从劝告回到江东,卷土重来。但这就意味着,项羽有了复仇的的目标,他需要忍气吞声,受尽屈辱。需要他攻于心计,步步为营。也许他会成功,可这不是项羽,这是刘邦。
其实项羽本就不适合做帝王。不能想象成为帝王的项羽受到约束与管教的样子。也不能想象项羽成为一代帝王后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