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读书报告
汉教李奕潼163010004
在众多人的推荐下,终于翻开了这本书,在关于纳粹罪恶的小说中,《纳粹高徒》是个异类;在斯蒂芬•金自己的作品中,《纳粹高徒》也显得卓尔不群,即便还不能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令世人瞠目结舌——后者更像是斯蒂芬•金对自己“惊悚小说之王”称号的颠覆或反抗。一个普通的夏日,独居老人杜山德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十三岁的男孩托德。然后一切因此改变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
我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第一次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当时的感动至今难忘,那是一种混杂了震撼和被鼓动的感动,整个电影中孕育着一股生机,让人感到重新获得了力量。后来我几乎是每隔几年就看一次,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后来又看了斯蒂芬金的原著,更加佩服这个以恐怖小说闻名于世的作家居然能写出如此宏大的人生主题作品。今天又将它重新翻开,果然又发现了原来没有想到的深意。
确实,当你认真地去看有关斯蒂芬·金的内容时,不能说你会马上喜欢他,但你绝对会钦佩他的成就。他是一位终身致力写作的作家,花了三十年功夫,写出四十本小说和两百个短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三亿本。有人说“每个美国家庭显然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作品”。对于恐怖小说的写作,他从小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天分,他在小时候就将恐怖片《陷阱与钟摆》改编成小说,并拿到学校里出售,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他的校长却让他将钱退还给同学,并训斥他说:“我真搞不懂,斯蒂芬,你明明有才华,却为什么老爱写这些垃圾东西,白白糟蹋天分呢?”可以说,在以后的生活中,这句话一直在脑海中萦绕,在他被退稿的时候,也在他的书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畅销书榜首的时候。在他变得越来越出名了以后。批判声和赞扬声一起涌来,有一个老人对他说,你快点把结局写下来吧,我估计我的日子不多了,我想在有生之年看到结尾;也有许多传统文学作家鄙夷地看着他“畅销作家”的名号。在来自评论界,读者,出版社的多重希望和压力下,他从未停止对文字的追求,他每天早上都会坐在打字机前,写1500个字以后才会起来,只有国庆,圣诞和生日这3天例外;他家墙上用来挂退稿的钉子,曾因不堪重负而掉下来;他的每一部小说的出版都将带来一个美国的轰动。
如果你的世界一夜之间崩塌,一切都不可挽回,那么你该怎么做,你是否会怀疑你的大半生,或者是自暴自弃的放逐自己,又或者,你自我了断。斯蒂芬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拯救,有关灵魂的救赎的好故事。“被关进肖申克监狱的人都是无罪的。”这个世界本就是充满罪恶,而又充满救赎的。无在乎你身处何处,身为何人。当你怀着谦卑的心态,并且一直向往着自由之时,你便是开始了一段重新的自我历程。
我敬佩他,扪心自问,如果是我,绝对不可能还能拥有希望,绝对会像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我”,也就是瑞德一样,被监狱的生活折磨的像“行尸走肉”。就像瑞德说的那样,希望是很危险的东西,他在这里毫无用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机会,瑞德得到得到的永远是失望,多次的折磨早已将他的梦想撕碎,或者说,他不敢拥有梦想,那是奢侈品,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煎熬。
就像瑞德所说,有些鸟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也许斯蒂芬金想用肖申克监狱隐喻世间所有境遇,人生从来都不是牢狱,虽然我们可能现在活的像是在坐牢,可是只要心怀希望,不让铁窗长在自己的心里,总有一天,说不定就是现在,我们就可以飞出牢笼,活的自由自在。知道了这些,我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