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欲叫人灭亡,先叫人疯狂。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话,现实似乎就是这样残酷,正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给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现实把我们的信心就这样碾碎了。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他原是一个贫农,因偷面包而入狱,过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刑满后又有偷窃行为,受主教米里哀的教化转变为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他化名马德兰,当过企业家,并被推为市长,不久因暴露身分而被捕。逃出后,又从一个坏人手中救出孤女珂赛特,前往巴黎。后来又不断遭到警探沙威的追捕。冉阿让一生充满了坐牢、苦役、颠沛流离的痛苦,这是小说的主线索。另外书中还描写了一八三二年共和党人在巴黎的革命起义。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就用这么一段文字来描述,但其中一个事件包括的起因、过程、结果,人物牵扯出来的人物层出不穷,看完厚厚的整本书后,真正让我印象我都一一作了标注。
小说我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的,而在此期间我看了《悲惨世界》的电影版,当然,我吐槽的肯定是电影。1400页的小说仅用了两个小时演绎出来,删掉了很多的情节,也改变了很多的内容,电影的结局让人们感觉《悲惨世界》不再悲惨,还是应该看小说。我要还原的是《悲惨世界》依然悲惨。
一、人物的悲惨命运
芳汀,一个被花花公子抛弃的女子,她是珂赛特的母亲。她在工厂里日夜奔破,为的是让女儿有钱看病,有饭吃,有暖和的毛衣穿。但她不知道自己却成为了德纳第夫妇压榨的奶牛,她只知道对不起女儿,想尽办法满足德纳第夫妇的要求。最后她剪掉了自己金色的头发,甚至卖掉了自己的门牙。当她的门牙被拔掉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疼,一个女人没有漂亮的头发没有了门牙,她的美又在哪里呢?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德纳第夫妇狰狞的面孔和街角的芳汀。马白夫爷爷卖掉了他一本本的藏书,连他那套《植物图说》的铜板也被换成了食品。最后他为了救老妇人的命,把他最珍贵的《第欧根尼》卖了,他的书柜全空了。他在那篱笆上,一动不动。
那个穷苦中的美女——爱潘妮,她听候父亲的差遣,她可以毫无羞耻地向马吕斯要钱,她也大胆地阻拦他父亲和一伙人抢劫冉阿让家,她也敢在革命起义的战场上穿梭,手已经被子弹穿破,最后对马吕斯说出了我爱你。爱潘妮的悲惨让我又些说不上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最好的解释了吧。悲惨的人物命运贯穿着小说主旨,主人公冉阿让是首要,但之中小人物之悲也不甚枚举。
二、爱情之悲
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之路很坎坷,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但这一切的美好,似乎来的很快,连马吕斯都感觉自己在做梦。我认为他们的爱情有几点可悲的地方,首先是马吕斯和珂赛特在卡吕梅街园子的爱情,他们天真无邪,每天为了那晚上几个小时的相见而高兴。在最后父亲提出要前往英国的时候,妈吕斯才反应过来,自己只是一个穷光蛋,爱情让他忘乎一切,他在革命事业与爱情之间挣扎,最后他投身了革命,还好冉阿让的相救,让他最终拥有了爱情。还记得马吕斯回他祖父家祈求让他结婚,而祖父却说:‘’我们是有常识的人,做人要滑,不要结婚。‘’小说中还有冉阿让和芳汀那淡淡的爱意,小说描写的文字很少,但读者却有意。他们之前是有一定爱情的,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爱情就随着芳汀的去世而消散,但我看来,有一缕爱情的影子照进了冉阿让和珂赛特,但被更多的父女之情给掩盖,最后也被马吕斯的爱情给覆盖。
三、社会的悲惨
七月王朝建立之后,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不但没有能够解决,反而更加明显。正统派不承认路易-菲利普的合法性,希望可以再次复辟波旁王朝;共和党人则对王权易主而没有更多的社会变革感到失望,要求实行共和制,建立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社会,很多怀着理想主义的青年学生也在此时进行着大大小小的秘密结社和沙龙。另一方面,当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贫富悬殊加剧,巴黎流民阶层倍增;霍乱疫情在1832年达到高峰,政府处理应对疫潮不力,大量市民因为霍乱而死去。
每个人都只不过是这个扭曲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只蝼蚁,被这巨大的现实所挤压着挣扎求存。他们的悲惨在于他们的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甚至于他们的善与恶也不为自己所决定。在混沌的现实中人类的心是如此的卑微无力——但在这绝境中,仍可见人性的光辉,那就是爱。博爱和亲情,犹如刺破黑暗的阳光一般闪耀着而令人觉得生存仍然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