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语言产生于人类社会,做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这个载体保存和传递了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一种符号,但不仅仅只是一种符号。语言包含着思想、政治、文化。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众多的内容。通过语言中词汇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对应时期的文化的发展变化。一个简单的单词pen,在今天我们看来是钢笔的意思,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之中的penna,pen是由pennan演变而来的,而penna的本意是羽毛。这就不仅让我们联想到,最初的钢笔的形势是鹅毛笔。由此看来,通过对一个词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究,便可以引申出一类事物的历史渊源来。
不同的群体,可能有这不同的语言。我国56个民族,除去汉语。还存在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语言。如果将汉语与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相对比,就会发现更有意思的现象。云南高黎贡山的俅子将结婚称作“买女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之中所包含的买卖婚姻的思想观念。此外,他们对于麻布、衣服和被子的称呼是同一个词。如果了解了他们的社会,你就不会感到疑惑。因为在他们的社会之中,着三样东西是“一体”的。这种东西的布料是麻做的,白天当作衣服披在身上,晚上就当被子盖着保暖。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或许我们也可以猜想,民族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词汇量匮乏,也是导致出现这种一个词汇对应多个事物的语言现象。某一类词汇在某一种语言中的数量较多,可以体现出这类食物在这种语言群体之中的重要性。比如从僳僳语之中的酒名有五种之多,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对于酒的热爱。英语中有众多关于牛的词汇,也简介体现了欧美畜牧业的发达,以及他们的饮食习惯。
世界是一个整体,从古至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因政治和其他原因频繁成都不同,但从未有过绝对的间断。不同民族的交流离不开语言作为中介。在不通过文化的碰撞之下,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语言的流变。借字便是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众多的农副产品,葡萄便是其中之一。对于这种外来的新事物,人们便采用的借字的方式为其命名。我们常听到的洋火、胡萝卜、西红柿等,其实也是借字的一种,只不过他们不是另找新词描写,而是在可以比较的本地物品上加了“洋”、“胡”、“西”字,通过加以描写词的方式来为其命名。
如果说上述的通过语言能够看出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都是属于抽象的文化。那接下来所要说的便是语言所能够探视到的具体的历史。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历史上因为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导致过不仅其次的大小规模的人口迁移。如果想要对人口迁徙做一个了解,语言中的地名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力支撑。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包含“那”、“古”、“都”、“六”的地名和壮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考古学的角度,语言中一些词汇的使用也可以对考究时代提供有利的证据。由此便说明了我们最初所说的观点,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语言和文化》这本书可以说是为中国语言研究开启了一扇门。书中举出了众多的例子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可见作者为此书所付出的努力。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淘汰。由此观之,对语言的研究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并且要深入到语言的环境之中去做真正的调查。只是在桌前翻阅文献对于语言的研究恐怕是不够的。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词语的出现与消亡其实是加快了的。这就要求语言研究者们更要立足于实际,去探究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异彩纷呈的民族语言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我们也应该加以重视。不能抱有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偏见。着其实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在对于少数咪努语言的研究上,较早开始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以外国的学者较为明显。这种情况也是我们应当去反思的。
在一步步接触了语言之后,语言的魅力一步步的吸引着我。即使是最常见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隐含的文化现象也十分有趣。还有便是南北语言的差异也昂我感受到了语言蕴含的巨大的趣味。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并不难发现,关键是我们需要有一种追根溯源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便不难从这性和谐语言现象中去探求背后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