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此处心安是吾乡

作者:李嘉浩
主要内容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严迪昌先生围绕“豪放”这一标签,指出苏、辛豪放,主要体现在不入律,题材扩大,但在写景、怀古学陶等方面却形同神异,苏力求“心安”辛则难以“忘世”。

笔者对于苏力求“心安”一点表示赞同,但对于辛难以“忘世”一点却认为有失偏颇,以下将结合苏辛的作品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苏力求“心安”“心安”一词,在苏轼的作品《定风波.常羡人间风波递羞人琢玉郎》中有所体现,在诗的最后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诗写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岭南之时。由于官场的排挤,苏轼被迫离开了政治中心来到偏僻荒芜之地。在苏轼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反映疾苦以及民间劳动的诗歌,如《石炭》中:“看不见前年风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肝”《秧马歌》中“少壮骑汝逮老黛,何曾蹶轶防颠褀”可见苏轼所具有的济世情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显露无疑。此外,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在其作品中也有十分深刻的体现。他多次直言进谏:“臣之所欲言者,愿陛下结人心、纯风俗、存纲纪。”并且一直坚守自己的观点,即不因新旧党的更迭而左右偏移,也不盲目附会。“是时王安石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会,进用必克。”可见,苏轼明知坚持并非一味地留恋官场,使他不舍的是受苦受难的人民以及心怀天下的报负。

绍圣二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时,写下《荔枝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疖宥,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在被贬后仍能以一己之心,兼济天下,可见,仕途并非其追求,他的目标是为百姓谋福,是内心的一种满足,是精神的一种富有,是对得起自身,是力求“心安”。

辛则难以“忘世”

辛弃疾豪放的词在后世心中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壮哉,壮哉,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追其原因是因其难以忘世否?《青玉案.元夕》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极为热闹的市斤之中塑造了以为孤高淡泊,超群技俗,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而这个女子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由此可见,辛弃疾也是追求内心情操之人,并非一味地之追求建功立业,而建功立业的追求与其说是难以“忘世”不如说是对自我内心成就的一种追求,把内心世界的自我满足当做现实人生价值的取向,以自然界为精神的最终归宿,这才是辛弃疾追求的。

综上,与其说辛则难以“忘世”不如说辛追求精神的满足。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