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报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美”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知。究竟何为美?是仅仅视觉上的给与人一种感性的享受吗?带着对“美”的疑问,我翻开了《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全书共分为是个部分。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饕餮,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作者用宏观的视野、精炼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程。这本书与一般意义的理论著作有所不同。著者并没有针对某个艺术品做细致入微的描述与分析而是把“美”这个宏观的概念,放到每一个具体的时代,通过分析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来解释这个时代“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从而向我们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时代的审美和艺术的作用以及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和说明。
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论远古的图腾、狰狞的青铜饕餮诉说的古人对美的探索;还是竹林七贤、李白杜甫对美的追求;亦或是花鸟虫鱼、小说戏曲对美的新定义。都是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艺术之音。
在阅读本书时,采取了比较分析法和细读法两种方式。本书的内容涉及到从原始时期一直到清代,跨越了众多的历史朝代。每个时代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将各个时代的特点进行对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针对每个朝代的“美”,不论是器物或是文学作品。作者是立足于大局去描写,并没有细致入微每段话中都蕴含着值得深思的含义故在读书时不得不字斟句酌,采用细读的方式,慢慢品味。
《美的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界已发了一场热潮,除却本书是较为系统全面的美学理论这一点之外,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1978年《诗刊》第1期上,刊载了毛泽东1965年写给陈毅的一封谈论诗歌创作的信,毛泽东写到:“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这封信发表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影响巨大的美学家都加入了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撰写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一场美学热就此开始发酵。
在1980年,朱光潜从美学的角度翻译了《手稿》。李泽厚在50、6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便使用了其中的“自然的人化”之观点。一次来说明了美学与人之间的关系。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不可分割。离开人很难谈什么美。”[1]
“我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相联系的,不可分割。”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省所能决定,决定他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
这种观点在李泽厚的作品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正如《美的历程》一书中将美学与各个时代背景相联系,从社会背景和人的心理去分析美学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便是很好的体现。
“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这是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一书的评价。
作者采取了时间叙述的方式,介绍了从旧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从审美还未产生的时期美学蕴含在巫术文化中,到审美从无数种脱离而成为独立的系统,最后到美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与变化。时间的追溯让读者有一种从古至今的递进感。在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上,南北朝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使雕塑和壁画呈现一种沉郁压抑的气息,不离人世却又高出人世的特征。通过对“饲虎”、“贸鸽”、“施舍儿女”等一系列悲惨故事的描绘,来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对比,以此使信众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慰安。而到了唐代,一个和平稳定、繁荣昌盛的时代,人们享受着歌舞升平的生活。在此时比划和雕塑便摆脱了魏晋苦难的形象,而变成了对现实的描绘。华丽的妆容,轻盈的姿态。描绘了一派欢歌艳舞的景象,展示着“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此种变化发展通过时间的变化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从叙述方式上来看,作者通过时代的一个物质、现象或者代表人物来引述一个时代的美的探究。如上古时期“青铜饕餮”、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及盛唐的李白和杜甫。通过如此的切入点,开门见山的指出了时代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在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层层分析、抽丝剥茧,从而将产生此种现象事物的缘由娓娓道来。最后落脚于“自然的人化”,来点明社会环境对美学的必然关系。以此便不难理解冯友兰先生为何对此书评价做出上述的评价。
从作品的可读性来看。作者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的相关照片为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了视觉上的愉悦,图文并茂,更有利于直观地感受美的变化。但作为一部跨度长久的美学著作,书中不可避免的引入了众多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是文言),其次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学术性的词语及概念作者也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这样看来,对于文化程度有限的人来说,阅读此书还是带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的。
读毕此书,使我们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向我们所传递的美的理念不是束之高阁的美,而是平凡的美。它就存在与我们的身边,隐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每个人对于每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当下的物质相对发达的时期,如何去树立正确的审美,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是我们应当加以深思的。
“以史为镜”从而反思当下,这也应该是作者想要让我们在了解美的历程之外所获得的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