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伴随着一阵阵鸡鸣声响起,杨志信揉了揉眼,他看着墙上的钟表,此时才凌晨6点。没有犹豫地,他麻利的穿上衣服下了床,一番洗漱后,杨志信便带着两个自家做的馍馍到镇上的藤编厂开始上班。这个时间点,大部分的人都还窝在被窝里,而对于杨志信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上班点。
过了一两个小时,当杨志信放下手中的藤编半成品休息时,其他的工人也陆续地到厂里开始上班。杨志信擦了下额头上的汗,继续着手中的活儿。不一会,一件精美的藤编工艺品便在杨志信手上诞生了。杨志信把玩着刚刚完成的作品,叹了口气,连续几个小时的编织如今的他也快有点吃不消了,好在最后也是撑了下来。
一番休息过后,杨志信开始在厂间走动起来,看到一些工人出现了编织问题,杨志信便上前主动指导起来。杨志信在指导的时候,其他的工人有些也停下手中的活儿凑上前去看着,另一些工人仍继续着编织。一般来说,这些凑上去看杨志信指导的工人都是新入行的,对他们而言,需要一点一滴地学着才能提高自己的编织技能。
独立编织一件藤编工艺品,然后指导其他工人,这便是杨志信在这家藤编厂一天的上班内容。杨志信并不能算是普通工人,他二十余岁入行,至今已过去三十年之久。杨志信对于藤编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已经十分高,因而镇上的这家藤编厂特聘杨志信为厂里的技术指导员。尽管厂里并没有对杨志信做出编织的要求,杨志信却自发的坚持每天编织一件作品,用他的话来说,“这样我手就不会生疏了”。
藤编是一种传统工艺品,以藤为原材然后进行手工的编织出来的藤编品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崇州怀远,此地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怀远藤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怀远藤编正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由于藤编对人工与技术的要求颇高,且基本是老传小、一代传一代这种格局,如今会这项手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杨志信正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会这门手艺的人之一,他在二十余岁时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并坚持做到现在已有三十年。
藤编对于杨志信而言,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的滋味。“爱”的是,一件藤编作品完成后的快感及其精美耐用的赞赏;“恨”的是,早年学会这门手艺的艰辛,且现在这门手艺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好在怀远镇政府对于藤编这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大力扶持,不仅出资鼓励镇上人办藤编厂,还借各种渠道宣传怀远藤编产品。杨志信所在的藤编厂便是镇上第一家规模化的藤编制品厂,像杨志信这般几十余年都在藤编生涯上的老手艺人还有几个,都是厂里的技术指导,对新入厂的工人进行编织技术上的指导。
杨志信仍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有到他们镇上进行过藤编专题的报道,他有幸作为老手艺人被采访过。当被问到对于藤编未来发展的看法时,杨志信是喜忧参半,“藤编现在会的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岁数的,一些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藤编,更别说会编织藤编了。但现在有政府大力扶持,我相信我们怀远藤编会逐步发展起来的。”
如今,我国类似藤编这种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的场面并不稀奇。随着快时代的来临,似乎大家都有一些忽略传统工艺的精华了。的确,也许这与现在工业化、物质需求盛有关系,但每个人心中都保留着对传统工艺的记忆和热爱。一些来自新时代的技术创新,一些可以来自对传统工艺精华部分的重新思考,或者把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才是对传统工艺最好的尊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手工艺人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它的重视,日本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一村一品这样的一个例子,传承人也是很重要的。做过传统技艺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需要人人乐学,现在来说传统手工艺也已经被很多人关注了,接下来就是行动的时候了。
传统手工艺想要和时代结合并存活下去的一必然要素便是创新,在政府的外力支持下,创新便是内力中的手艺人所需要作出的改变。目前来看,更需要通过基础文化教育来增强年轻人传统对工艺的理解,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已经发展起来,以现代教学体系代替师徒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有利于传统工艺的持续发展,也可以将传统工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研究和创新创意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并非标新立异、割裂传统,而是要在保证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本质“不变味”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内涵的理解,才能立足传统,提高工艺制品的品质,使当代创新成为传统的延续。
杨志信对于藤编的创新是这样看的,“保留原手艺中的精华所在,在编织藤编中结合时代元素,让年轻人能够接受并喜欢上,这样藤编工艺品便能衰久不息了。”“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在杨志信身上可以说是体现的十分淋漓尽致,藤编对他而言是一项吃饭的技术活儿,但更多的是对其的热爱,“我就想趁还能动时多教会一些人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