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相对的美与丑 ——《巴黎圣母院》读书报告

作者:唐杰
主要内容     

引言:法国中世纪的真实写照

《巴黎圣母院》是由法国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创作的,而说起其创作原因,其间还有一段作者耐人寻味的经历。作者雨果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毋宁说是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ANARKH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雨果为什么会被震撼到呢?中世纪的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而雨果正生存于这个时代。恰恰是这种时代背景,使得雨果由在巴黎圣母院的一段经历产生灵感,从而创作出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法国中世纪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法国中世纪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概述:

故事开始于15世纪的巴黎的某个愚人节那天,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卖艺途中被相貌丑陋的乞丐卡西莫多劫走,随后被偶然经过的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救出,爱斯梅拉达也因此对英俊帅气的弗比斯产生好感,一见钟情。而在之后,爱斯梅拉达出于善良救下了贫困的诗人甘果瓦,和他结成了名义上的夫妻,之前劫走她的卡西莫多被目睹绑架事件全过程的甘果瓦指认,卡西莫多因此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使这个看起来丑陋无比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爱斯梅拉达向弗比斯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他们在夜里幽会,不料弗比斯被人刺伤,她也因此被当做女巫抓了起来。就在她要被处死的时刻,卡西莫多冲进刑场,把她救到圣母院的钟楼上,因为那里是世俗法律无权管辖的地方。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寻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这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已经丢下她另寻新欢去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看上了爱斯梅拉达的美貌,许诺只要她肯服从自己,就可以保护她。然而爱斯梅拉达拒绝了,恼羞成怒的克洛德把她交给了前来抓人的官兵。

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死了,伤心欲绝的卡西莫多来到刑场上,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

理论与方法:

《巴黎圣母院》无疑是一部悲剧作品,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悲剧,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压抑与震撼,将我们带入了与生俱来的一切关于主观之外的思考,这种悲剧是悲壮而凄婉的。从艺术表现的主观思维方式来说,浪漫主义的悲剧,更加大了我们与悲剧的时空距离,以便我们去审美,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它的心理距离,在慑服于我们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情感随着艺术的进程不断地汹涌奔腾,这是一种壮美的境界。因而,富有浪费主义的悲剧作品更能深深打动人心。雨果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创作《巴黎圣母院》中,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色彩。这样下来,由全文所营造的浪漫色彩下的悲剧结局更能打动读者,从而表达作者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感。

扩展讨论:

对于《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在书中对于美与丑的理解与诠释。同时爱上美丽女主人公的主教克洛德与乞丐卡西莫多可以说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长相英俊、身份尊贵的主教克洛德,一个是相貌丑陋、受人厌恶的乞丐卡西莫多。然而在表面与之相反的,一个蛇蝎心肠、小人做为,一个心地善良、天真纯洁。那么主教是美的象征、乞丐是丑的代表吗?在这部作品里,美与丑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关系,在美之下存在丑,在丑之下存在美。

评论:

《巴黎圣母院》究竟是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可以先回顾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巴贝夫的秘密组织——平等社的活动遭到失败,保皇党的叛乱不断发生。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这样就促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雨果少年时期一直在崇信君主政体和天主教的家庭教师和母亲影响下,他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都是保守的。

1926年,随着国内反查理第十的斗争和国际上争取独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对神圣同盟的冲击,雨果的政治和文艺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向古典主义进行斗争。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作为背景,但是它与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密相连,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雨果借这部小说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结语:

作品起始,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巴黎风光,如哥特式建筑等,让读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社会,再到社会上的人物。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任务:克洛德、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在刻画克洛德时,首先反映的是对爱斯梅拉达的“爱”,这种爱带有一种专制色彩。克洛德事实上放不下自己的身份,身份总比爱情重要,宗教的禁欲主义恰恰掩盖了欲望,这种宗教外衣下的欲望更加丑恶,他企图用专制的力量、绞刑的威胁来屈服艾斯米拉达,这是冠冕堂皇外衣下灵魂的丑,更是从丑的内心下出发的行为上的恶。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身上,雨果倾注了近于完满的关于丑的美学定义及内涵。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在15世纪也是不可能的人物存在,是作者内心虚构人物的反映。体现内心的主体构思,浪漫主义无疑是最恰当的形式;大量的心理描述极俱浪漫主义色彩。卡西莫多形象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是人们“忽视了的一群”的崇高心灵美的反映,而且这一形象是非常饱满的,既浪漫又真实。卡西莫多也有被推为“丑王”的虚荣,也因知恩图报而短暂地服从克洛德;但他的爱情却因为他近乎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经历而显得无比真诚,甚至近乎歇斯底里,他任何情感动力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艾斯米拉达,则是作者以悲剧的形式肯定的美的崇高,象一挽花圈,美而凄婉;她又属于作者同情的被损害的对象。“白衣美人”变成女巫;她坚强,但又不可能不屈服于严刑逼供;对爱情又充满幼稚而天真的幻想;连最后的母女团聚也不能长久。她的经历,几乎贯穿了整个小说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赵晖.巴黎圣母院[J].写作,2005,(06)

[2]戴宏英.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3,(04)

[3]邢世嘉.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5,(09)

[4]邢雪梅.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语文新圃,2003,(07)

[5]黄彩萍.《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初中生世界,2006,(Z1)

[6]庞希云.魔鬼与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阅读与写作,2001,(05)

[7]冯纾颐.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语文新圃,2005,(02)

[8]朱承杰.巴黎灵魂——塞纳河[J].中学生百科,2005,(17)

[9]朱迪丝·克莱代尔,迟轲,胡震,陈儒斌.巴黎圣母院[J].中文自修,2006,(Z1)

[10]李煜.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2006,(01)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