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走近一代儒宗朱熹
谈起朱熹,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他的诗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时年少的我尚不知事,从妈妈那里得知了名字中“渠”的由来,于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位先贤,名为朱熹。后来我才明白,这首诗是以方塘作喻,来表达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才会如明镜一般,清澈光洁,映照着天光云影。正如同读书,正如同人生,要心境澄明,思维活跃,胸襟开阔,才会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一首哲理小诗,影响了我许多,也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理”的种子。
朱熹是宋代正宗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建立起了庞大而完整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被后人和弟子汇编为《朱子语类》,而他的著作《四书集注》是一部集早期儒家代表人物和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于一身的重要典籍,被奉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著作《四书集注》是朱熹思想的主要载体,在编写这本书时,朱熹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在复兴儒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要求下,他把《大学》、《中庸》这两篇短文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形成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授受序列,使这本著作与儒家“内圣外王”的境界追求,与宋代以后“理气论、心性论、认识论、道统论”的理论探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宋明时期,儒学逐渐走上了哲理化的新道路。朱熹以先秦儒家哲学为基础,糅合佛道两家哲学思想,综合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建立了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论”,把儒家的伦理说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即儒学传统中的封建伦理纲常,以“理”这一最高范畴的普遍形式上升为宇宙本体,取代了董仲舒儒学中“天”的地位;而儒家的天命论演化为了天理观,天人感应的神学发展成为了天人一本的理学。朱熹的思想,使儒学更具有思辨性,对儒学哲理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熹却备受争议,尤其是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言论,一直为人所诟病。在这之中,数后世的戴震对朱熹的批评最为激烈,戴震认为朱熹的理学将“天理”和“人欲”割裂开来,灭绝人欲,“以理杀人”,说“人死于法,尤有怜惜者;死于理,有谁怜之?”。在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被异化为统治者思想统治的政治工具之后,清朝皇帝们的确有利用理学以责人而铸成残酷大狱的行为,在社会群众中也有因为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而尤为愚昧的人,甚至因此产生了许多以理胁人的荒诞不经、令人瞠目的社会悲剧。
虽然,朱熹的思想究竟是否是被曲解、异化,学识浅薄的我无法究其源流,盖棺定论,但我认为,对于朱熹的思想,我们不能以一言概之,不止是朱熹,对待其他先贤也应当如此。我们应当秉持严谨严肃的态度,去考证、去研究、去深切地思考。朱熹的思想经过千年的演化,在统治者们的因需而释、在后人们掺入自己的思想之后,其最初的真实想法已无可考。所以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朱熹理学中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摒弃朱熹思想中适应封建社会的部分,而不应该在没有史料依据的情况下,打着正义的旗号去批判“假道学”,借此来标榜自己的清明高尚。
除朱熹的著作之外,朱熹本人身上的一些品质精神也有非常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的地方。他甘于清贫简朴的生活,食豆饭藜羹、葱汤麦饭,时时以百姓温饱为念;在朱熹的家训中,也体现了诸多优秀传统思想,譬如“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还有广为传颂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良言警句。
在晚年,朱熹多遭打击,重者甚至有庆元党禁这等政治灾祸。他感到“亲旧凋零”、“气象萧索”,但是仍旧不愿做“藏头缩颈、不敢吐气”之态,在弟子劝他避祸时,他回答说:“今为避祸只说者,固出于相爱,然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语类》卷一百零七)他的后人也因此多颂他为“百代朱夫子,巍为吾道光”。朱熹气概之磊落亦可得见。
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朱熹与辛弃疾、陆游皆为至交好友,彼此都有相同的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理想。他与辛弃疾肝胆相照,二人力主抗金,在朱熹死后,辛弃疾痛苦万分,横涕泗而哭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并且还奋书《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
最后,附朱熹六年党禁期间赋词《水调歌头》一首: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道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收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