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走近儒学大师——通儒马一浮

作者:枫桥
主要内容     

通儒马一浮略说

马一浮,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书法家,也是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

马一浮先生是二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但由于先生长期隐居,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动荡,潜心治学,后人便鲜有耳闻先生的声名。

1898年,16岁的马一浮前往绍兴县城参加科举考试便一举夺魁,然而,此时正值天朝剧变,社会革命风起云涌,高中榜首的马一浮并没有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反而乘着“西学东渐”的风潮,将目光投向了西方。

县试后第二年,马一浮离开家乡,与好友谢无量来到上海,学习英文、法文、拉丁文。期间,他和谢无量还结识了首译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马君武,三人共同创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社,积极热情地引进西学。

1902年6月,马一浮以世博会翻译的身份身赴美国。在美国的短短十二个月里,马一浮截辫改服,阅读大量的西方著作,寻找救国良方,用他写的诗来说就是“万里来寻独立碑”,成为引进《资本论》的第一人。在归国途中,马一浮还转道日本,与好友谢无量、马君武重逢,并在日本学习日语和德语。

在美国遭受的冷落和歧视,不但让马一浮深感侮辱,愤而蓄须,直到终老;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马一浮对西学的热情迅速消退冷却,“成为20世纪初中国涌现的众多的向西方求索真理的青年学子中早早回归传统的一位。”从回国到辛亥革命爆发,马一浮一直隐居于杭州的西子湖畔,“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他回到书斋,选择做一个学者。

然而时局动荡,国难深重,积弊太深,国人迁怒于传统文化。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王朝的动荡中渐渐毁弃,马一浮痛心不已,志于二宗,要编撰一部“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的中国学术史和“羲画以降文艺之兴衰”的中国文艺史,穷经皓首,直至须鬓苍然,完成“贯缀前典,整齐百家”的宏愿。

在这段隐居于西湖广化寺的时间里,马一浮素食果腹,青灯作伴,将临摹碑帖作闲,与蚊蝇老鼠为侣,日夜苦读,钻研藏于广化寺旁的文澜阁中的《四库全书》。整整三年时间,遍览历朝诸子文章七千多册,并撰写了巨著《诸子会归目录并序列》。

马一浮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因此被称为通儒。

1937年,战争爆发,马一浮流亡了,但在炮火连天,艰难困顿的流亡时期,马一浮却依然能够路遇两三知己,纵论天下学问。文化的火种正是由像马一浮这样的学者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且生生不息。“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马一浮虽流离而未失所,他心中有着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不仅不会因为战火而失去,而且愈挫弥坚,将成为拨乱反正,烛照未来的力量。

当马一浮辗转至江西泰和时,受当时同迁此地的浙大所聘,以大师之名,开设专门的国学讲座。就此,马一浮走进了浙江大学的大门。在日本飞机不断轰炸中,在这流亡的路上,几十年潜心苦读,述而不作的马一浮,在浙大的讲台上留下了他一生中重要的两部著作——《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

今天,当我们翻开这部学术经典,仍然能够听到马一浮掷地有声的讲演,他从天地万象溯源,大气磅礴地为学生们讲解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古训。他说,希望诸君在民族危亡之际树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志,不受环境之陷溺,完成人格堂堂地做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

马一浮先生虽然只在浙江大学进行了短暂的教学,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不赞同新式学校的计时授课,铃响辄止的讲课方式。马一浮先生认为只有中国传统的书院形式才能真正教育出内圣外王的人,才能够“培国本”。于是,古典书院“复性书院”诞生了。这所书院完整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更是国难当头时中国唯一办成的一所书院。在复性书院时,马一浮还以古法刻印典籍:“多刻一版,多印一书,即是使天地间能多留一粒种子。”在战时物价飞涨的情况下,马一浮为了筹措刻书的经费,凭借自己书法上的声望公开卖字。孤傲迂阔的他,在国家罹难,斯文扫地的年岁里,却因为刻书,“为五斗米折腰”,弯下了挺直的脊梁。

然而,复性书院只坚持了一年零八个月,1950年,复性书院改为智林图书馆。最让马一浮失望的是,他看到很多学生只把学问仅仅当成是学问,把心性义理、进德修业只看作是求知,不能践行合一,与自己的做人处事结合。“希望之愈真切,忧虑就愈深重”,培养“内圣外王”人才的愿望残酷地破碎了。虽然书院未能实现培养“通儒”的目标,但是却对保留传统儒学文化的星火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967年。文革爆发。1967年6月2日,马一浮逝世,享年85岁。马一浮生前没有留下遗嘱,却留下了《自题墓辞》,留下了他心里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他坦然认为自己学问不足以留名,但他已经尽力“与儒墨同流”了,他可以归去了。

但是,他真的能够放心归去了吗?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