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诚于心,发于行

作者:侯佳音
主要内容     

诚于心,发于行

——《诸葛亮集》读书笔记

侯佳音

诸葛亮在历史上并不以文学著称,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大多是言、教、书、奏之类的实用性文章。在魏晋之时,就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文章“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对于这种看法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写道:“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的确,文章的价值不可单单以文采来衡量,“公诚之心”、“有补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今读《诸葛亮集》,着实感叹于这戎马倥偬中的有条不紊、肺腑之间露出的句句真情,篇篇都可给人以力量。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论交》

这一篇《论交》,不知道写作背景与时间,所能看出的,是诸葛亮理解的“士之相知”。以物喻人,君子之谊不为“温寒”、“夷险”所左右,有如松柏,贯四季而长青。“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的隆中时代,也是诸葛亮积淀学识,广泛拜师结友的青年时代。这时的他有四个最好的朋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其中,徐庶先荐诸葛亮于刘备,并与诸葛亮共事,两人之情谊可用管鲍之交比拟。后来徐庶因为母亲为曹操所获无奈归曹;崔州平也与徐庶一样了解诸葛亮,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时人莫之许”时“谓为信然”,后来不知去向;石韬、孟建之后皆在魏做官。尽管诸葛亮与此四人都只是在荆州相识相知,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诸葛亮在《论交》里写得一样,“四时而不衰”。后来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在写给僚属的教谕中还经常提到他的朋友们:“昔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见启诲……”(《又与群下教》)“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与群下教》)。他时时记得朋友们的优点,并以此激励下属直言己见。二十余年后的北伐前线上,诸葛亮在写给对手司马懿的信中,仍不忘让司马懿的军师、曾经在荆州与诸葛亮相识的杜袭转达自己对孟建的问候“使杜子绪宣意于(孟)公威也”(《答司马懿书》)。

朋友之情如此,君臣之谊同样如此。刘备三顾茅庐而请诸葛亮出山,信之任之如鱼之有水,及至永安托孤“心神无贰”,被陈寿赞为“古今盛轨”;诸葛亮则更是“鞠躬尽力”来报答知己,矢志北伐来实践“伸大义于天下”的共同理想,“继之以死”。这些,大概便是诸葛亮所言“士之相知”的最好体现了。

“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

——《便宜十六策·阴察第十六》

有些人认为诸葛亮不会招纳贤士,不能听取意见,并因此导致了蜀汉最后的覆灭。殊不知,翻开《诸葛亮集》,所见最多便是关于举贤、纳言的篇目。诸葛亮在兵法《便宜十六策》中的这一段话,运用比喻写出了他对于选才取士的看法——唯才是举,尽其所长,不可偏废。开诚心,结众力,只要是能为国家所用之才,必荐之、招之以尽其用。于现实中,他也是这么做的:

“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与刘巴书》)

“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与刘巴论张飞书》)

面对屡次躲避刘备的荆州才俊刘巴,诸葛亮作书恳切劝其归刘,并多次向刘备举荐刘巴。最终在攻下成都后,刘巴感动而赔礼归附刘备。

“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每叹高志,未见如旧……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与杜微书》)

益州文人中名望最高的杜微装病不受主簿之职,诸葛亮便派人驾车将他请来,杜微又以耳聋为借口拒绝,诸葛亮便在座上修书给他。杜微看后又借口年老来辞绝职务,诸葛亮并不计较,又耐心修书一封来挽留他。不仅是刘巴和杜微,众多有才能之士,诸葛亮均是如此礼遇。其拔擢任用人才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当初“干理敏捷”的张裔任益州太守,雍闿反叛,将张裔执缚送吴,诸葛亮“相为悲叹,寝不安席”(《与张裔书》),后来蜀汉与东吴重结盟好,诸葛亮立即请求孙权放归张裔,并委张裔以丞相长史重任;魏延和杨仪都非常有才能,然二人均气度狭小,不能容人,以致对彼此刀剑相向,诸葛亮爱惜他们的才能,不忍偏废,便作《甘戚论》来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得二人共事而各尽其能;“经事能治,念公忘私”的杨洪最初是李严的功曹,诸葛亮发现了他的才干,即提拔其为蜀郡太守,杨洪又收纳颇有才干谋略的何祗为书佐,几年之后,何祗便被诸葛亮发现并提拔为广汉太守,当时杨洪还在蜀郡太守任上,“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对于他人的优点,诸葛亮更是从不吝惜赞美之辞:

“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刘)子初远矣!”(《论荐刘巴》)

“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称庞统廖立》)

“(陈)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以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与兄瑾论陈震书》)

“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言,思慎宜适。”(《称董厥》)

“(蒋)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称蒋琬》)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其人,凉州上士也。”(《又与张裔蒋琬书》)

……

诸葛亮曾给官属写过一篇《称孙叔敖教》:“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实则历史上是董仲舒“乘马不知牝牡”。读书从不“务于精熟”,只“观其大略”的诸葛亮记不清那些细枝末节,却能将现实中的每一个细节考虑得细致周到,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个僚属的优劣、感受,并时常以书信、称赞或者其他方式给他们以最温情的关怀。当忠勇有胆略的李恢出任庲降都督,将要远离时,丞相诸葛亮的一封信随着一件氍㲣送去,“行当离别,以为惆怅,今致氍㲣一以达心也”(《与李恢书》),不禁令人潸然。

再次翻开《诸葛亮集》的目录,实在不能不感叹这戎马倥偬之间把握大势、处理细节的有条不紊和对百姓、僚属的细心关怀。这位“罚二十以上皆亲揽”,事事亲力亲为,日理万机的国之丞相,究竟是对蜀汉充满着怎样的热爱与温情,才可以做到这些?《与群下教》《又与群下教》《与参军掾属教》《劝将士勤攻己阙教》……每一条教谕无不在劝僚属指出自己为政的不足,虚心征求意见,鼓励大家集思广益。相府主簿杨颙曾劝谏诸葛亮不该“自校簿书”,管理太过具体细碎的事情,诸葛亮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十分感激。杨颙死后,“亮垂泣三日”。刘勰说:“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并得理而辞中,教之善也。”的确,诸葛亮的“教”言辞坦诚,情真意切,并在实际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诸葛亮有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正义》等作品,前人之述备矣,便无需多言。《文选集评》中引用郭明龙的评论,说《出师表》:“忠义自肺腑流出,古朴真率,字字滴泪,与日月争光。”是啊,忠义自肺腑流出,字字情真意切——这也是诸葛亮的文章最打动我的地方。他是怎样写的,便是怎样做的,所写之文不过是所做之事的真情流露;他所做的,总比写的更多。曹操写过一首《对酒》,诗中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咸礼让,民无所争讼……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诸葛亮没有写诗,却实实在在地治理出了一个“科教严明,赏罚必信,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蜀汉社会。诸葛亮的文学成就,更包含了一种超乎文章本身之外的价值。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