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精神世界里的英雄
——读《堂吉诃德》
侯佳音
《堂吉诃德》这部作品刚刚写出来时,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一本笑话书看。他们笑堂吉诃德的疯癫、桑丘的痴傻……后来的人们渐渐从《堂吉诃德》中读出了更多的东西,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英国批评家海兹利特便说《堂吉诃德》是:“可笑的故事掩盖着动人的、伟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泪。”我当初选择看这本书,便是基于对这些观点和评价的了解。我认为,堂吉诃德身上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理想主义精神。
然而刚开始阅读时,我并没有从堂吉诃德身上读出半点人们所说的滑稽可笑或者是理想主义的精神。唯一的感觉就是难受,以及万分同情那些被堂吉诃德所伤害的无辜之人。出游中的堂吉诃德把他所遇见的人们臆想成恶棍,天马行空地将罪大恶极的行为与无辜的行人联系在一起,并对他们大打出手——被长枪打成重伤的骡夫、只是赶路却遭到无端攻击的修士……我时时刻刻不在为这些无辜的人们揪着心,为他们的遭遇感到心痛。这时的堂吉诃德,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危害社会的、彻头彻尾的疯子。我甚至怀疑过作者是不是在讽刺当时西班牙社会的乱象——这样一个到处行凶的疯子没有被收捕,竟任由其随意闯荡。
我对堂吉诃德的印象就被他这些疯狂的行为裹挟着跌到了谷底。直至读到全书第十章的最后一句话:“桑丘因为赶不上宿头非常懊丧,他主人却因为要在露天过夜不胜欣喜,因为觉得露宿一次就是修炼一番骑士道的功行”时,我才蓦地有了最初想象中的感觉、精神上的共鸣——这真的是一个为了信仰而无所惧的堂吉诃德啊!
后来的情节也越来越能拨开我眼前的迷雾,令我看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堂吉诃德”。
“不干超人之事,不成出众之人……你不必为我倒霉而烦恼,我那些事都和你不相干”——这是堂吉诃德在被牧羊人用弹弓石子把两根肋骨打得陷进肉里、磕掉了三四颗牙、喝了治伤油呕吐、又马上爬起身后,对桑丘说的一番话。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才能支撑他做到的?他在完成对骑士道真正的坚守,把死生全部置之度外;生的目的就是实践信仰本身,其他的一切都无关紧要,自身的伤痛、外界的折磨都不值一提。在坚守与实践信仰的过程中,他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信仰本身带给他的滋养与快乐,是精神盛宴的享受。
再次回头看我原先所不能理解的堂吉诃德的行为,突然想到佛教《圆觉经》中“如幻三昧”的思想,天地本空无一物,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都是魔术师打造出来的幻像。堂吉诃德在把本没有的事当真又醒悟时,曾说:“我刚才干的事,都是出于这一番好意。假如我弄错了,不能怪我,都是那些混蛋魔术家捣乱。”对于他的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幻像的执着。他太真了,心之所想,目之所见,都化成了他的实际行动。大约也只有拥有这样至真、直纯性情之人,才能做到如此直截了当、毫不掩饰。
杨绛先生在本书的“译者序”中写道:“堂吉诃德确是个古怪的疯子,可是我们会看到许多人和他同样的疯,或者自己觉得和他有相似之处……堂吉诃德不是怪物,却是典型人物;他的古怪只增进了他性格的鲜明生动。”我们在阅读堂吉诃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堂吉诃德的实际行为终究是一种假想,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但他那份心劲却与很多人相似,才能引发如此共鸣。其实,堂吉诃德,一个表面疯癫荒诞,实际却倔强、充满理想追求与美好希冀的疯子;与现实中,我们这些表面正常平淡,实际却无比执拗的疯子,一样。我想,假若堂吉诃德表面不疯,只是拥有精神信仰的坚守、毫不动摇,那么,大概就真正能在现实社会风气的改变上,有些实质性的成就了。表面不切实际,或许被他人嘲笑、诟病,遇到现实的无穷阻碍,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若是表面切合实际,又不放弃自己内心所追求的东西、不为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动,或许便易实现理想。虽然这样说,但做到后者又何曾容易?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挣扎、苦苦坚守,即便最后能实现理想,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或者需要排解这痛苦,或者需要给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支撑,堂吉诃德,或堂吉诃德这一类型的人物便被大家反复解读而愈加受欢迎。堂吉诃德对骑士道信仰的至真至纯不仅是在心中,更是通过外在实际行动完全地表现了出来;将内心的痛苦展现出来,通过外在表现释放内心的追求,怎么想便怎么做,从不违背自己内心的信条,不用为了趋利避害而有所掩饰——这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啊,是在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得之事。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总要做出种种妥协,永远不可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于是看堂吉诃德,挣扎的内心便像被解放了。然而堂吉诃德永远是一个虚构的精神符号,他不可能成为现实,只是人们所向往的,活在精神世界里的英雄。
作品的结尾,堂吉诃德在“发烧不退,一连躺了六天”之后,仿佛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头脑就此清醒,再也不相信骑士小说上的事了。
或许是作者的结尾有些仓促,使堂吉诃德的转变显得突兀。但当我读到书的最后,注意到“他(堂吉诃德)就睡了一觉,有六个多小时之久”这句话时,一切的质疑好像都与书本上的文字交汇在一起,随着书页的翻动,渐渐消融散去了。大概是人在病中,最易神思恍惚,并对自己的过往做出回忆与反思吧。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在堂吉诃德发烧的六天,和最后一天睡去的那六个小时里,他是经历了怎样与自己过往思维的焦灼与对抗,才最终有了这番“大彻大悟”。
或许是现实的失意最终促使堂吉诃德走出了他自己骑士精神的圣殿。他与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还是不同,他的信仰太纯粹、做事太投入了,以至于把那些分明“不可为”之事当成了真正“可为”之事。在实践的道路上碰壁是必然,最后的失败与病痛令他挣扎反思,抑郁的难以排解也让他不得不与现实接轨。
他在现实世界,运用精神圣殿中的行事方式去实践最为崇高的理想,最终的结局是注定的。他的所作所为,注定要被现实的残酷吞没;而他也留下了这最为可贵的精神,令无数读此书的人仿佛看到了在精神世界中上下求索的自己,总能使人热泪盈眶。借用书中参孙•加尔拉斯果为堂吉诃德所作墓志铭中的一句话:“谁谓痴愚,震世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