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苏轼的儒学思想

作者:郭迪
主要内容

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然而,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炒难。终其一生,他在仁途上两起两落,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甚至使使他差点丢了性命。苏轼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大喜大悲,绝非一般士人所能想象。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看出儒学思想在苏轼的身上有大的体现。

关键词:苏轼儒学思想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

研究苏轼的一生,可以知道,不能简简单单的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而是应该总结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从思想根源上说,受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大势的影响,苏轼的“蜀学”也将儒家入世哲学与佛老出世精神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的特点。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说:“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所体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谪居海南期间,他在《千秋岁·次韵少游》中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苏轼的《念怒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不难想象,当苏轼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这种追求和理想却是深入骨髓的,自始至终无法改变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他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参考文献:

[1]王婧博.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J].课外语文,2014,(08):151-152.

[2]田瑞雪,郭艳华.论苏轼对儒家思想精神困境的超脱[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02):17-19.

[3]张强,张丽霞.达则兼济天下——苏轼词作中体现的儒家思想[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171.

[4]周美华.儒家思想对苏轼批评文体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1,(02):42.

[5]顾勤.影响苏轼儒家思想的主导因素[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03):96-97+91.

[6]高菊梅,许社丽.论苏轼人格中儒家思想的主导作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14-16.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