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七篇文集

作者:张晨
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续写

随着风声,他听到明明一声声地喊着“叔叔、叔叔”。少平的脚步也越来越急促,几乎是跑了起来。不过一眨眼的功夫,亲爱的明明就来到了他的面前。少平把装东西的提包往地上一扔,弯腰抱住了早就张开手臂的明明。明明紧紧地搂住了少平的脖颈,哭着喊着:“叔叔,我还以为你像爸爸一样不回来了呢……”少平一听这句话,鼻头不禁也红了。他赶紧抱紧了明明,一边拍着明明的背,一边说:“明明乖,叔叔这不是回来了吗?叔叔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小黑子似乎也充满了不安一直围在少平脚下来回转圈。渐渐地,明明止住了哭泣,两只黑乎乎的小手不停地抹着眼泪。这时候,少平听到不远处有人在喊他,他抬头一看是安锁子带着几个今天没有去上工的工人,其中也包括了那天他救下的协议工。这些大老爷们一见到少平都红了眼眶,少平笑着说:“多大点事,瞧你们那样,我命硬着呢!”那个协议工走出来,紧紧抓着少平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时间竟说不出话了。少平见此,微笑着说:“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责任。得了,大家也别在这傻站着了,赶紧走吧,今晚上,咱们大家伙好好和一杯!”安锁子连忙走上前拿起少平的包,抹了一把脸,说道:“对对对,咱们走,咱们走!”一伙人簇拥着少平往矿区走去。少平走在他们中间,思绪万千说不出是感动还是什么别的滋味,这么多人里面竟然没有看到惠英嫂的身影,想必她应该是在矿灯房工作,实在脱不开身。正如少平所想,此时的惠英嫂正在矿灯房给工人发放矿灯。但天知道,她的心里有多么着急,她从未像今天这样盼望着下班。

一伙人浩浩荡荡地回到了矿区,都四处张罗着给少平办一席热热闹闹的接风宴。于是少平就抱着明明,带着小黑子,往东边山坡上的院落走去。有多久没回到这了?少平心里想着。不知怎的,一回到这少平的心就静了。推开门,看到这个带给他无限温暖的小院,少平不禁想起了师傅,想起了晓霞,想起了惠英嫂,想起了金秀……明明因为少平的回来显得特别兴奋,在院子里和小黑子追追跑跑,手里还摆弄着少平给他带回来的新玩具。是啊,即使是去省城住了趟院,少平还是想着为明明带点什么回来。不仅如此,他还给家里买了一些用的和吃食,还给惠英嫂买了一个提包。那天他在街上看到好多女性手中都拿着这种包,包括他的两个妹妹也人手一个。他想着给家里带些新鲜的玩意,这样也不至于见面的时候太伤感。明明还好,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那些工人们也不怕,都是群粗野的汉子,主要是惠英嫂,少平一时间竟没想好这么面对惠英嫂。在经历了晓霞和金秀的事情后,少平突然想清楚了自己对惠英嫂和明明的感情,那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回报。想清楚这一点后,少平也就不再纠结。金秀这么优秀的姑娘肯定会遇到一个比他优秀百倍的男人。至于惠英嫂,虽然时不时也有人在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但是通过这一路上和那些家伙和明明的交谈中他得知,这段日子里,有一个“叔叔”经常也会陪明明玩,帮着惠英嫂做一些砍柴烧火的事。少平想着,得空一定要去会会这位兄弟,好好替惠英嫂把把关……

一切仿佛都回到了正轨,少平每天一边下井干活,一边抽空学习数理化,他一定要考上,也一定会考上煤炭技术学校的。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晓霞的交代……

“杜诗的N种打开方式”讲座有感

今天晚上我们去听了王红教授关于“杜诗的N种打开方式”的讲座。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说实话,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有学习杜甫的诗,但却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王教授的这场讲座弥补了我这方面知识的缺陷。让我从两个不同于以往的角度了解了杜诗。

第一种打开方式是“乱离、细节”。《哀江头》这首诗的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写的是杜甫自己哭时却不敢出声,一句“吞声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深哀巨恸之情,并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此诗的前半首回忆了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赶上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其间一句“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哀叹曲江的昔盛今衰。全诗层次清晰,结构严整,语言形象精炼,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北征》是杜甫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所作。之所以此时回家,是因为杜甫上书为房琯辩罪,触怒唐肃宗,于是肃宗命他探家,实为遣归。“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通过对幛子和衣服的细节描写,形象的表达出当时妻儿生活的艰辛困苦。“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可见杜甫十分细心,在乱世探家途中还记得给妻子带去一些化妆品以及新的被褥床帐。

第二种打开方式是“女性”。在我们印象中,古人描写女性多是以美的角度,而杜甫在对女性的描写上既有乐府精神,又有他独特的视角。《月夜》中“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描写的就是他的妻子,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了,而他的妻子大概也已四十岁左右。但在杜甫眼中,他对妻子仍然如少女一般美丽动人。另一首诗《壮游》是杜甫晚年所作,一句“越女天下白”写出了江南女子的特点,相较其他诗杜甫的这句也许有些直白简单,但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他大巧若拙的体现。还有一首《负薪行》,写的是夔州的妇女们,她们四五十岁了还没有嫁人,每天需要干很多活来维持家里的生计,杜甫并没有刻意美化她们,而是直接写出了这些妇女的粗糙,作者想要以此表达的是这些妇女之所以丑,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迫,真实地表达出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第三种打开方式是“友情”。杜甫和李白之间的感情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写了好几首与李白相关的诗,像《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等等。但其实高适也与这两人有密切的关系。杜甫的生活非常艰难,他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是当初受高适的帮助。高适死后,杜甫写了《追酬故高蜀人日见寄》。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读出杜甫对高适才望的赞颂,回忆高适对他的友情,哀悼高适之死,最后用多个典故写他本人对高适的怀念之情,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今天王教授带领我们从几个方面,更为清晰地了解了杜甫,非常感谢王教授,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杜甫。

《锦城选择》有感

刚刚踏入大学之际,校长邹爷爷的一番讲话,为我们铺起了大学道路上的第一块砖。

当我们怀着与父母分别的不适,独自生活的担忧,还有对大学的向往等一系列复杂的心情参加开学典礼时,邹爷爷的出现和讲话仿佛给我们打了一针镇定剂。邹爷爷虽然站在主席台上,但却像是我们的家人一样亲切,他的讲话更是为我们拨开了迷雾。

邹爷爷这次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为《锦城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读什么样的大学。浙江高考改革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来到作为我第六十个志愿的锦城,对我来说是非常意外的。在来学校前,我对于我们学校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听了邹爷爷的介绍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学校是一所应用型、创业型、追踪前沿技术、培养未来型人才的大学。而这非常符合我对大学的期待。我也希望借助进程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

第二个选择是怎样读大学。上大学前,我们总是听家长听老师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听了邹爷爷的讲话后才发现实则不然。大学期间,我们有非常多的东西要学习。这四年,是我们踏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并且自由地支配。在锦城,优秀学生的事例数不胜数,例如李彬学姐,她用两年的时间就通过了ACCA全部14门考试,现在供职于世界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财会学院的吴昊同学,出于对魔术的热爱和良好的英语功底,翻译了世界魔术史上首屈一指的畅销书籍《CardCollege》,成为中文翻译的第一人……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而这些学姐学长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大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样才能收获成功。而且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充分利用锦城的“五个课堂”,拓展自己的多元能力。刚来学校,离开父母后,我的内心是惶恐不安的,但听了邹爷爷的讲话后,我突然发现独自一人来成都上学,对我而言其实也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成长。我的性格内向,但在大学,人际交往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第三个选择是毕业之后什么。刚入大学,我们对未来依旧很迷茫,往往不知道毕业之后该干些什么,邹爷爷的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毕业后干什么,我们都要尽早定下一个目标。基础学业是重中之重,这一部分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因此我们在大学也必须努力学习,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这三个选择看似简单,实则贯穿了我们整个大学生活。如何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正如邹爷爷所说,选择即是权力,也是责任。我们既已成年就必须对自己负责,必须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在一节名著导读课上,刘莹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巴巴拉·明托于1961年成为哈佛商学院录取的第一批女学员之一,两年后被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聘请为该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她在写作方面的长处很快得到赏识,并于1966年被公司派往英国伦敦,培训公司员工的写作能力。1973年,明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明托国际公司,多年来她始终在向那些接受过商业或专业培训,但在工作中需要撰写复杂的报告、研究性文章、备忘录或演示文稿的人士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讲授金字塔原理。

有人说成功的因素是75%沟通与人际关系加25%智慧和专业知识。而巴巴拉·明托的这本书不仅是在教我们写作、思考的逻辑,还是表达、解决问题的逻辑,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我们沟通与人际交往大有益处。以我自己为例,从小到大写了这么多文章,常常会遇到不知道怎么往下的情况。这一点,在高三我们备战高考的时候尤为突出。我们的高考作文是以议论文为主,而写议论文就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这样才能条理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每次写作文之前,老师建议我们先列个提纲,但是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提纲应该怎么列。还有就是在平时与人交流沟通时,比如在刚军训时,我们有很多面试,面试总是以自我介绍开场,这个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金字塔原理》中就给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首先是结论先行。我们在写作是,要把观点先列出来,再接着写理由,以上统下,先分后总。对读者来说,最容易的理解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此,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读者往下阅读的欲望,还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次书中引用了米勒的“神奇的数字七”中所阐述的:“人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出现需处理项目增加到4—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因此这也教会我们在写作或者交流时,尽量把观点归纳成3条、5条或7条,但是不能超过7条。

那我们该怎么构建这种结构呢?这里又有几种方法。第一,我们要自上而下地表达,还要自下而上地思考。我们的思维要从下层开始,就像我们写作,字词构成了句子,句子再构成段落,最后段落再构成文章。第二,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纳分组。纵向联系指信息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下一层思想的概括;横向联系是指同一层次上,每一组思想都属于同一范畴;每一组思想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第三,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序言就是要说明某种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冲突,而冲突又引发了一些疑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释这些疑问。而这样做不仅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也提前让他们接受到了一些信息,从心理学角度,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懂的信息,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本书中巴巴拉·明托使我解决了很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也非常感谢刘莹老师将这本书介绍给我们。

电子科大旁听感想

昨天有幸去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旁听了一节汉语课,这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对外汉语教学,听完之后感受颇深。

旁听过程中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学好英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英语是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对于汉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我们在进行教学初期还是要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我们要将汉语用英语较好地翻译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次,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英语。因此,不管是英语语法还是口语,对于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就是我发现了一些作为一名汉语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汉语教学,并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可以教外国人汉语。首先,教师要尽量完备地准备好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水平,制定相应的计划。最重要的是,教师所准备的这些内容都不能出错。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还应该充分熟悉并且明确自己要讲的内容,语言表达尽量准确。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汉语。第三,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汉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这次旁听我发现,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还安排了一些助教。那么这些助教主要就是负责和留学生交流的,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上课时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最后一点,教师还需要非常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汉语对于我们来说是母语,所以在我们眼里这些问题可能都算不上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却很难。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解答。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师,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有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素养。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汉语知识有着充分的掌握,这些是教学的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汉字,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对于中国人来说学好汉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外国人了。所以只有在自己掌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其次要学好英语,英语是我们教学的媒介。虽说我们学习了很多年的英语,但是我们的口语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如何将这两门语言进行准确的转化,也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其次我们还要了解西方文化。只有这样,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才能避免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水平也不同。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绝对不可以对任何学生产生歧视。我们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形象,因此我们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的道路。

总的来说这次旁听令我受益匪浅,不光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汉语教学,也使我明确了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

另一种可能

第一次写文学评论,我选择了柴静的《看见》。这本书是2013年出版的,但我并没有选择在这本书最火的时候去阅读,也没有打算让四年前的我去阅读,而是将其留到了大学。

关于柴静,在她的身上似乎从来不缺少争议,有的人大力支持,也有人批评暗讽。对于这些,我并不想加以评论,这次我只想把我看了书之后,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叙出来。

首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封面,这张照片拍摄于重庆开县,照片中柴静被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面前站了一个小孩,也许是小孩说了什么有趣的话,老人们和柴静都露出了笑容,给人一种很温情的感觉。柴静在她的新书发布会上说,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封面,是因为她喜欢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据柴静介绍,这个村当时是开县最偏僻、最贫穷的山村之一,当年农民的负担很重,都很穷,“他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个山村的路给修起来,路特别难修,要协调很多的关系和利益。政府想了五年都没有能够修成。”柴静表示,照片中有个老人是个村里的生产队长,他负责开会协调,定下了人人都要发言,不能骂人,不能光说怎么不行,也得说怎么行。“生产队长说,然后大家举手表决,第一次85%同意了生产队长的方案。他把按有手印的纸贴在祠堂门口。贴完后,允许五天之内反悔,重新召集大家开会,但揭纸的得负责全村人务工的费用。柴静说,之后这张纸被揭下来五次,最后的结果是尊重生产队长的决议,最后钱花出去,路修好了,没有任何人闹事,也没有任何人上访。”柴静说:“这张照片给我一个信念,我们用不着去向外来的世界可以去学习什么模式,我们也不用刻意与谁为敌去反对什么,我们只需要我们解开我们身上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用我们自己最朴素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我们就能创造和决定我们自己的生活。”以上这些文字并没有在柴静的书中出现,但却给刚上大学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住过校,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开父母独立在外地生活。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则是我步入大学最需要学会的事情。刚开始的我很迷茫,也很无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我的大学生活。而这段话,在我最难熬的时候出现了,就像是特地出现为我指明的灯一样,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动力,让我觉得这些问题完全不算是问题,我只需要运用最朴实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就能一个人慢慢适应独立的生活。同时,独立的思考也是成为独立的人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正如鲁迅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独立地思考。要想独立,不仅要在生活上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独立,而当我们解开了生活和思想上的束缚,我们自然就可以创造和选择自己的人生。也许以前我们根本不相信,村民们能独立地完成修路这项大工程,而开县的村民们做到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而现在的我也适应了大学生活,完成了我的另一种可能。

书的第六章《沉默在尖叫》,是我随意翻开书后读的第一个故事,也给了我心头重重的一击。在看这篇文章以前我完全不能想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柴静在文中说道:“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讲述的是柴静对狱中家暴受害妇女的采访。这些妇女的共同点是,她们在经历了家暴后,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了丈夫的生命,而她们的下场则是死缓、无期、死刑……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妇女的结局,那么在结局下到底隐藏了什么呢?柴静在采访里问过这些女犯:“你们在法庭陈述的时候,有没有谈到你们承受的家庭暴力?”每个人都说:“没有。”没人问她们。柴静问了。但即使过去了很多年,当她们回想并谈起以前的经历时,她们依旧万分痛苦,时间治愈不了她们。

而我在看这些文字的时候,唯一的感觉就是触目惊心,她们的丈夫可以殴打她们,可以用酒瓶扎她们的眼睛,可以侮辱她们的姐妹甚至是孩子……这些妇女在忍受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这样的生活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结束了她们丈夫的生命,也赔上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也许会想为什么她们不反抗呢?难道就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制约这种现象吗?经查阅资料后,我发现,早在2001年,《婚姻法》就收入了反家暴内容,此举一出,即在社会上引起大片赞美,被盛赞“法律剑指家庭暴力”。但截至2016年,在《婚姻法》加入反家暴内容的十五年间,相关调查表明,每个省都会有一成至四成的暴力性女犯,其罪行直接由家庭暴力诱发。2016年3月,中国通过《反家庭暴力法》,赞美着又一次欢呼“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务事,法律终于开始制裁家暴”,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甚至可以预见这条法律未来的执行效力。在中国现实中,丈夫打妻子难被刑责,因为举证难;妻子还手杀伤丈夫容易进监狱,因为举证易。所以,在中国,反抗家暴的妇女更容易进监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移到这些家庭中剩下的人,有老人有孩子,当这些家庭原本的支柱失去后,少有人会关心他们。他们该如何生活,特别是这些孩子,他们今后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没有人来解答,也没有人可以预料。我们唯一可以预料的,就是这些孩子老人的生活一定是伴随着痛苦的。这是一种悲哀,不仅是中国的,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以前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也看到了家庭的另一种可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感叹原来我所经历的知道的都只是这个社会小小的一部分。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多面镜,折射出的是人间百态,而镜子的背面则是和我们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可能。同时这本书也点醒了我,多面且深刻的思想是我们必须要具有的一种能力。正如柴静所说,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愚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芸芸众生,世间百态,我们会遇到千万种可能,但最后我想以书中提到的陈虹的一句话结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校长讲话有感

近日,在全校管理干部大会上,邹校长进行了《振奋精神,整顿作风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忠诚,多能的管理机关》的讲话。校长从意义,职能,问题,方法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分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忠诚,多能的管理机关。邹校长说的很对,一个学校的各个部门各项工作都是由管理机关来策划,组织和实施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管理机关,那么这个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正常进行。管理机关不仅仅是一个领导力量,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校的重要零件及推手。没有相应的管理,一个学校就算是拥有再好的师资生源,再高的技术条件也都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利用。尤其是我们是一所综合性,应用型的大学,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需要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才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日常工作。

其次,校长向我们讲述了两级机关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听了校长的讲话后,我一个外行人,也对这个问题有了大概的了解。两级机关的主要职能是抓好管理,服务,参谋三件大事。既然是管理机关,那么管理肯定是首当其冲的。管理管理,先管再理。管,则是要按照一定的章程制度来管。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话虽老,但其中蕴含的道理确是值得我们一代代人细细品味,并可以运用在方方面面。若是一个管理机关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那么他们靠什么管理呢,,若是随心所欲的唯心管理,那必定会使我们的学校。没有制度的规范,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其次我们有这么多位学生教师及校职工,如何制定这套制度也是重中之重。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同样的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激励,而人们也会相应的作出反应。可见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是多么重要。理,则是在这套制度下对人们进行监查,评估和考核。这项工作则是要求工作者们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进行工作了。

再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校的管理机关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不尽心尽力,不尽职尽责,不在岗或在岗不在状态。这些问题都是我校管理机关存在的隐患,工作者一旦出现了懈怠,那么必定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这些失误不仅会影响他人,也会影响自己。工作者一旦懈怠成性,那么他们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工作精神,拖沓懒散,浑浑噩噩,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谁都不愿意最终沦为这样的人。

最后,邹校长从组织,作风和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改造和整顿两级机关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清单式管理”,即两级机关必须本着准确,清晰,方便,可靠的目标,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只有先把自己整顿好,才可以对学校进行更好的管理。其次,对于思想作风散漫,不上进的人员,我们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只有让这部分人员从心底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应有的工作态度,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工作。紧接着便是整顿作风,我们要杜绝一切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使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都能够各司其职,格尽职守。

期待我们的校园在两级机关的管理,各位同学和老师的配合下越来越好,一起携手创造更辉煌的锦绣前程!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