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少人曾在梦中把自己想象成羽扇纶巾的谋士,亦或是金戈铁马的悍将。这个年代,死亡仅仅是一个个数字,群雄割据是典型的特征。东汉末年分三国,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卧龙—诸葛亮更是最耀眼的之一。
诸葛亮,字孔明,与庞统合称卧龙凤雏。诸葛氏本事琅琊的望族,后家道中落才迁到荆州。诸葛亮为人高傲,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厉害的人总是不被理解,只有寥寥几个朋友懂他的心。
曹操说过:“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就是说曹操认为刘备是一个可以正眼看的对手,只是得到谋士太晚了,这个谋士当然是指诸葛亮。刘备这个人在进入四川之前,是那种四处漂泊,有上顿没下顿的落魄人,而诸葛亮的隆中对给他指了条明路,刘备就此咸鱼翻身。
不过隆中对也仅仅完成了一半,魏国统一了中原,而且有一杀二的实力,单凭蜀国这这寥寥百万左右的人口,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军事实力可以克制魏国。李白写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明蜀国的核心处于四川盆地,打不进来也攻不出去,只能把自己困死。所以隆中对虽妙,却缺少实现的客观条件。
诸葛亮这个人的思维不仅宏观上有战略,而且在微观上体现出了自上而下的融会贯通。他以隆中对为基础,在刘备还是一介落魄人的时候就提出了在四川安稳下来以后的战略计划;他的木牛流马,八阵又体现出他的精妙的战术思维。这不只是一个在后方高谈阔论的谋士,而是一个前瞻、有创造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事必躬亲这个特点给他带来了许多争议,有人说他是鞠躬尽瘁的忠臣,有人说他是不放权的小人。劳,这个字可以很贴切地形容他的一生,为蜀国上下奔走。而事必躬亲的做事风格,让刘禅这个本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得不到锻炼,可以说是间接导致了国君的无才。
在我初中的时候,我有幸到成都的武侯祠参观一番。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由裴度,柳公绰,鲁建三个人共同完成的石碑—三绝碑。碑文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体现出他的高风亮节。诸葛亮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一个伟人,一个忠臣,一位国士,是我应该敬仰的一个人。他的法治思想,理工思维无一不是我应该学习理解的。还有一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要求后人要以史为鉴,提醒后人不要犯前人的错误。武侯祠作为纪念诸葛亮以及蜀国名臣的地方,颇具文化价值,值得每个人都去学习。
诸葛亮的是是非非,值得现在人去探索去深思。而我,对他只有一种敬佩,一种气节上的景仰。两朝老臣,鞠躬尽瘁,为了国家不顾自身,值得尊敬。这里用杜甫的一句诗来结尾: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