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言: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片明镜。
人类的文学活动不仅要以世界作为依托,而且也要以世界作为表现的重要内容。同样的,作为读者,如果想要去理解一部作品,除了要关注作品文本本身,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解读《阿Q正传》作品,便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阿Q正传写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数次来自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可谓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为了救国救民,知识分子们也是在不断探索着道路。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力求能够改变中国的颓势,但是最后这些道路都中断了。人们不禁反思,到底是为何,这些探索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最后,有一部分人他们发现了失败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这些人便是以鲁迅,胡适,李大钊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发现之所以一次次的变革会失败,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的思想未解,民智未开。先前的变革行动,只是小部分人自己的行动,而广大的中国社会底层的百姓,他们还是朦胧的,还是愚昧的。他们甚至于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国家需要变革这么一回事。因此,为了启发民众,真正的让全国人民都参与进救亡图存的行动中来,这些知识分子们开始了从思想上解救民众的行动。
而《阿Q正传》正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中。
阿Q正传其实描绘的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群像。人民愚昧,麻木。对于革命,对于救国,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永远只是关注于自己的半亩方田,他们的思想永远只是局限在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
而阿Q正是这群人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愚昧,整天无所事事,对外界的事情无丝毫关注。有了钱就去赌博,丝毫不懂得为人生作打算。他麻木,他可以如同看戏似地看“革命党”被杀头,然后又像个说书人似的,调动自己的一切“才华”,向其他人描述那个场景。
可在这麻木与愚昧之中,他又存了点智慧,或者说,那不是智慧,那是一个人尚未泯灭的良知。象征着那个浑浑噩噩的社会中,所仅存的一点点良知。这点良知,便体现在当他即将被杀时,坐在车上,看着那些围观喝彩的人们。
“他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公车过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那是他的良知,他仅存的良知在他即将死去的那一刻,点醒了他。让他看见了他周围人的面貌。那是丑陋的,狰狞的。而那也是鲁迅眼中,所看见的,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大部分人的面貌。
鲁迅以《阿Q正传》,便是要将这丑陋给写出来,将这社会的伤疤给解开。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像阿Q,像小说里那些比狼还要可怕的人,实在太多了。但可悲的是,许多试图要改革,要救中国的人,他们还不知道。
鲁迅就是要将它写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正是因为愚昧麻木的人太多太多,当时的中国才不能完成成功的变革。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没有思想和智慧,对于救国之事,他们无法理解,对于救国之任务,他们更无法承受和担当。
阿Q在这里便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底层阶级。纵观历史长河,像阿Q这样的人,生存于各个时代的缝隙间,在夹缝中生存。因此可以说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屡遭列强屈辱的历史相联系,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鲁迅就是要揭露它,因此诞生了阿Q这一人物。《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鲁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