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杜甫
提到杜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他算是陪伴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时期的一位“老熟人”,平时在课文中我们学过他的许多诗歌,如《凤凰台》中“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他为了重现太平之治,不惜牺牲生命,甘愿剖心沥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再者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承担起所有的苦难。像这样张口即来的诗句我们还学过很多很多。
我最开始对杜甫的第一印象是他一定有许多财富吧,一定是一个腹有才华的美男子,因此留下这么多流传千古的诗篇,结果当我渐渐深入杜甫的内心世界,我发现我错了。杜甫长期沉沦于下层,有着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与耿直热诚,甚至还有点天真和迂腐。他是个超凡入圣的人。他的超凡入圣在于虽然饱受生人穷困,阅尽人间丧乱,却始终高扬着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他处于盛唐时代,此时期的文人大多都是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的,大多都热衷于当官为朝廷效力,成为皇帝的宠儿。而相反,杜甫则是一股清流,他终其一生都把个人看得极其渺小,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视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当他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心里所想的是天下的百姓。
曾经有一次机会,我去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见到了杜甫曾经住过的庭院,进门就看到有一尊杜甫的像。我试着把手放上去,与他修长的手指重合,仿佛感知到杜甫的心之所想。里面是石子铺成的林荫小道,一直走,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竹林茂密,浓荫苍翠,小溪潺潺得流着,散发着幽深,宁静的气息,这是对灵魂的净化的旅程。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在中晚唐开始被奉为“诗史”。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开创了新题乐府一体。他的诗句特点是文思深沉意蕴,声调抑扬有致。他的风格不定,有时奔放,有时候又是质朴恬淡。但他的诗歌,往往是意蕴深长,广为流传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在漫游齐赵之时写的。诗人遥望山中云层,心胸豁然开朗,遥远的远方,则是那归鸟所向的地方,就是杜甫终会登上的绝顶,然后他会站在山顶上,俯视天下的一切。从中我看出了杜甫对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个时期的杜甫正经历战乱逃亡的悲苦。在陷贼期间,他写了这首诗。在烽火不息的三月,杜甫与自己的家人流亡四处,音讯隔绝,在这时候的家书能抵得上万金。因为忧愁烦恼,头上的白发已经快掉光了,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忧思之深。这首诗发自内心,能引起人民的共鸣,自然能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时的杜甫已经定居在今天的杜甫草堂了。当时他的心情应该是比较放松的了,才能有心情来静静地观赏锦官城的夜景。春夜的小雨,选择在人们休息的夜晚来临,在夜晚悄悄地下,湿润着大地。等到第二天锦官城该是一副花的海洋吧,由此可见诗人对这场来得及时的春夜雨水的喜悦。
杜甫的一生可谓是坎坷辛苦,但他不被现实所打败,反而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不愧被奉为“诗圣”,每当看到他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则油然而生。杜甫的精神会永垂不朽,他的著作也会深入人心。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