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小故事大道理
名著导读课上羊羽给我们讲了四大名著的内涵。让我耳目一新,《三国演义》内涵是忠,其语言雅而不涩,俗而不俚;《水浒传》内涵是义,施耐庵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将主人公勇武阳刚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红楼梦》内涵是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凄美的爱情;而《金瓶梅》的内涵是淫,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成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小时候就看过许多遍的《西游记》。
《西游记》的内涵是“诚”。《西游记》结束了魏晋以来搜神志怪小说的短小模式,将神魔志怪小说推向长篇小说的高峰。而其中的人物也各有其性格特点,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小世界。
《西游记》中许多富于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常常是发生在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如果是孙悟空是主角,那猪八戒则是他的重要的配角。他们两人之间在行为和性格方面的差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小说也从对比中写出了猪八戒的性格形象并且揭示出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特点。
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是以市民生活为原型的。《西游记》写的是西行取经的故事,并没有直接写江湖社会本身,但其中描写的漫长的取经的行程中经历的劫难与考验,又是依据着市民生活中闯荡江湖的人生经验而创造出来的。于是小说就有了一种充满紧张与冒险气氛的背景。在旅途过程中的危险在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及安全,于是孙悟空——他们的保护者的形象这个角色则应运而生了。孙悟空具有江湖好汉的见义勇为的品格,和超凡出众的本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出现是为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西天取经。
猪八戒是恋家的,他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的护僧取经真正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的途中,每次当遇到劫难,他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他总是嚷着要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猪八戒常常怀念他在高老庄的生活,那是一段农村的生活,而由此而来的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这种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他的形象很大程度是来源于乡村的。
《西游记》中也包含了“童心说”。我对于童心说最早的了解是李贽的“童心论”。“童心说”的主旨在于回到人的原始状态,回到心灵的天真未凿的状态,那里才有新的可能与新的希望。在正统的重压之下与虚伪的风气之中,追求那一颗赤子之心的放任天真,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放诞,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现实的社会中,李贽所坚持的“童心说”不一定能得到落实,但在文学艺术中则能体现出来。因此在《西游记》中体现在天真烂漫的童话精神,这是孙悟空自由不羁、超越一切束缚的精神状态的一个解释。
故事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在面对严峻的考验时,也总是怀着一种即兴式的游玩的态度,他所以永远的那样轻松自如,胜任愉快,正因为他将这一切出生入死的经历都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游戏而已。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妖魔以及天界诸神之间所展开的角逐与格斗,常常就带着这种游戏的意味。在小说第六回中二郎神与孙悟空的追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场追逐中,孙悟空变身为一座土地庙,却多此一举地在土地庙旁竖上了一根旗杆。本来以孙悟空的本事,可以变作其他的没有任何破绽的东西,比如一只苍蝇飞蛾,又比如隐形飞走。但他偏偏留下了一些线索,一些破绽,让二郎神能够发现他,使故事更有了趣味,而这个趣味则是童话的魅力所在之处。后来又写了六耳猕猴扮作孙悟空以假乱真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这场游戏的延续和发展。这些情节表现的常常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我们必须用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否则就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正因为如此,《西游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乃至于年龄更小的孩子观看。
到这里,我对于《西游记》的理解就差不多了,本来以为这部书只是一部普通的讲师徒西天取经的小说,没想到其中居然有这么多大道理,包括“童心说”等在之前我虽然学过,但从没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此,羊羽先生讲的这一课对我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