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热闹的奏着,渐渐由远而近了。住在街上的人家都晓得菊英的轿子出了门。菊英的出嫁比别人要热闹,要阔绰,他们都知道。他们预先扶老携幼的在街上等候着观看。
【关键词】王鲁彦冥婚封建礼教对人的影响母爱
二十年代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的影响下,乡土小说逐渐兴起,新文学和社会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批乡土小说作家也就此崛起,而这其中,王鲁彦可谓是成就最高的乡土小说作家之一。
乡土小说,指的是那些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乡镇而现今寓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一批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而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此抒发自己隐现的乡愁。这是鲁迅在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明确提及的“乡土小说”的概念。
王鲁彦的这篇《菊英的出嫁》就是一篇典型的乡土小说。这篇小说中提及的冥婚、拜菩萨、民间偏方等传统风俗,无一不都是王鲁彦从自己的家乡——浙江镇海中提取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乡土小说的特点。
这篇小说作为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当地有关冥婚的风俗。冥婚,即为死去的人缔结婚事,它与正常的婚俗几乎毫无二致,也是需要媒人说和,双方父母订婚约的。这篇小说中,菊英的母亲,哪怕女儿已经去世了十年,也依旧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为菊英办了一场盛大的冥婚。
在文中一段不算长的描写中,王鲁彦清晰地写出了当地居民对于这样一种婚礼和丧礼的特殊结合形式的态度。人们更多的是认同,而不是反对。由此可见,民众受传统礼教影响之深,已然变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中国几千年来对于礼的遵从,使得‘礼’在人们心中已上升到‘法’的地位,成为一种制度。无论是适于时代还是不适于时代的‘礼’,其影响都已根深蒂固。”这是陈宇在《论<菊英的出嫁>的内在意蕴》中提到的观点。此观点更是深入地剖析了“礼”之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以相同的深刻影响。
在这场冥婚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对人精神的摧残。人们的愚昧和无知,以及冥婚这种可以说是畸形的文化,是来源于封建礼教对人性长期的一种压迫、奴役和摧残。在这样一种摧残里,人们的价值观逐渐扭曲。为死去的人配偶,举办婚礼,这都是父母为了使自己已过世的儿女过上他们所认为的正常人的生活而做的事,都是他们认为他们的儿女如果还活着就应该要做的事。与其说是纯粹为了儿女,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执念。
在这场冥婚中,除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有一个普通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深沉的爱。菊英的母亲是深爱着菊英的,在王鲁彦笔下的这篇文章中,无时无刻都诉说着这样的母爱。从小说开篇菊英的母亲对菊英的思念开始,到为菊英筹备婚事,再到她回忆小时候的菊英,文章中都充斥着这样一种母爱的氛围。但是,她的母爱也充满着愧疚与盲目。
她认为是她让菊英去吃喜酒才害菊英染了病,一直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十年来生活在对菊英的愧疚中,及失去菊英的痛苦中,苦不堪言。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愧疚,她归置了很多金银细软作为菊英的“嫁妆”。为一个已死之人置办这么多值钱的东西,甚至为了这些东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难看出她对菊英的爱是盲目的。
菊英的母亲对菊英的爱是深沉且真切的。十年前,她为了治菊英的病,四处求药,四处借钱,从中医到西医,从药方到偏方,能做的,她都去做了。十年后的今天,金银细软,珍宝良田,她省吃俭用十年,为菊英的出嫁攒了这些嫁妆。她尽她最大的努力,做了她能做的所有的事。这样的母爱,浓烈到令人心惊,也深情到令人窒息。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浓烈的母爱,菊英的母亲才会如此执念于冥婚。
《菊英的出嫁》是特殊的。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在痛苦中思念女儿的母亲的视角,详尽地描写了当地关于冥婚的风俗。母爱气氛之浓烈,冥婚习俗之诡谲。在这篇小说中,都一一体现了出来。
《菊英的出嫁》也是沉重的。它描写的故事开头就带有一丝悲凉,中间部分则令人感到悲伤,结尾则更是令人为之痛心。
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是一个庸常琐碎的生活片段包裹起来的悲剧。在一个家庭的悲剧掩盖之下,是一个社会的、国民的悲剧。宗法性家族的祭祀制度和财产继承关系,使得冥婚这种畸形的文化被衍生出来,这是社会的悲剧。菊英的母亲在菊英生病后面对疾病的茫然无措,做去拜菩萨这样毫无用处的事情,没有丝毫的科学意识。菊英的母亲不是个例,她是社会的缩影。这是国民的悲剧。
《菊英的出嫁》所描写的故事,只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还有冥婚的小故事。但却是放眼广大民众的缩影。人们的愚昧与无知,是集体性的行为,不单单只是个例。王鲁彦的这篇小说,充满了悲伤,但也是对启蒙的探索,对平民文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