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或许,这就是作者余华想要表达的一种感觉吧。这本书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让人感受到重若千钧的沉重,就如一杯浓茶,淡淡的啜饮,宁静的如同隔窗观景,但饮完却发现口中蔓延至心里的苦涩,回过头来发现我们似乎也身处其中。
第一次读完的感觉确是深感压抑,书中每个角色的的结局都不算是好的,似乎人人都逃不了命运的压迫。凤霞、有庆、家珍、春生、福贵本人等等,似乎都没逃过命运的捉弄。不禁让人思索他们这样“活着”真的值得吗,也让人感慨那个时代的悲苦。我们似乎很难摆脱这种命运,人生似乎充满了玩笑与捉弄,“活着”就像一个虚幻的套索,紧紧勒住我们的喉咙,勒住书中每个人,让人难以呼吸。
这种细水流长般淡淡叙述的悲剧更是深入人心。福贵本人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淡淡的讲述者他的悲剧,却能将人牢牢牵住。我感觉,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讲述出了那个年代下层农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了,这也是这本书压抑的另一处所在。我们在感叹一个人物的悲剧时,他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情况更让人愤怒扼腕,却又无可奈何,从那个角度看来,一切似乎又那么顺理成章。从前的福贵家庭富裕,还娶了个好老婆,家珍不仅家境良好而且人长的漂亮也贤惠持家,相反,福贵就像一个二世祖一样,吃喝嫖赌,多日不归家,还沉迷赌博在家人好不知情的情况下抵押上自己的家产,导致后面的破产悲剧,甚至女儿凤霞之后生病变哑也有他的大部分责任,那时候的福贵,完全不能算是一个好丈夫,好儿子甚至好父亲。似乎一切悲剧的开端就是从此而起了。家庭破产,妻子家珍怀着孩子随她父亲离开,只留下福贵照顾行动不便的母亲,带着已经变成哑巴的家珍,在一间小小的茅屋艰难度日。不过也是他的幸运,家珍最终还是没有抛弃他,带着孩子有庆一起回来了。虽然经历了种种苦难波折,不过一家人的生活在慢慢步入正轨,一切逐渐往好的地方发展,不过,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母亲病重,福贵却被抓去当兵......命运,就像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丝余地。
每个人都是如此让人叹息,越看越是为他们感到不甘与不平。家珍前期受各种委屈,后面得病还白发人送黑发人;凤霞变哑受累被人嘲笑最后死于难产;有庆本来可以好好上学,却因为医生背德年纪轻轻命丧黄泉;春生前期被抓去当壮丁后来好不容易富裕却赶上时代变化,被人关押揍骂在压力下自杀;福贵本人虽然仍活着,却体会了亲人朋友个个离他而去的悲哀,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家人,孤独过着余生,这份孤独,就像是命运对他最大的惩罚。
但后来仔细想想,或许这本书传达出的也不仅仅是对命运的无奈。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活着,就还有可能。这本书想要传达出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虽然书中的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悲惨而压抑的,但我们仍然不可忽视他们活着期间生命中的种种快乐与光芒。如果福贵没有破产,最后龙二的下场可能就是他的下场了,他可能就会早早的死在枪口之下,更没有后面的故事了,福贵也可以说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的妻子、好女儿、好女婿,妻子愿意一直伴着他不离不弃,女儿出嫁却仍不忘回家帮忙,女婿也努力挣钱帮助娘家,甚至他被抓去当兵最终也幸运的没有死于战场,而是安然回到了家;家珍虽然命运凄凉,但后面还是福贵的爱与照顾,有孝顺的孩子,最后死时也很安详;凤霞虽然身体有缺陷被人嘲笑,随父母过着艰辛的日子,受了许多委屈,但最后嫁得了一个好归宿,过上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日子......他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依然存在着温暖,而在各种苦难的衬托下,这种温暖就变得更加可贵。
生命的苦难之下其实还存在着厚重的爱,这种爱伴随着我们,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让“活着”这个词更加有意义,我们活着,其实真的不为太多,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正因为活着,我们有了更大的机会去体会生命的种种味道,因为活着,我们有更大的可能性可以收获那种爱。即使陪伴着我们的人可能远去,但相处的种种时光,他们给我们的爱仍是让我们在生活与命运的压力下走下去的动力。
人生而孤独,唯爱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