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一诀,埋葬了一朵羞花,让一个娇滴滴的灵魂沉睡在马嵬坡下,让一位君王“长恨”半生,也让这个凄美的故事流转了千年。
白居易的《长恨歌》用一种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历史,曾经的安史之乱在他笔下转化成一场爱情的悲歌。虽说爱情,通读下来,也隐隐能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历程,感受到一个君王的无奈与“恨”。其实,关于这首诗的解读还有很多,不同的大师对这首诗都有不同方向的解释,此时,我们也无法确定白居易到底是怀着什么心态写下它的,愚生不才,就仅从主观叙写一下对于此诗描绘的爱情的感受。
其实全诗并没有一处是写过杨贵妃的容貌的,但仅凭第一段,白居易就成功的勾起了读者对杨贵妃的遐思,在每个人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名为美的倩影,或许这种不确定的朦胧感正是它的绝妙之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一个美人,如何不让君王放弃早朝,夜夜笙歌。
就是这样,奢靡、腐化却又让人沉沦。
笙歌四起,轻纱曼舞,酒色醉人。在歌舞升平,极尽繁华的场景下,隐藏了暗处的腐蚀与空洞。君王无心朝政,官场勾心斗角,百姓苦不堪言,当高楼的基座被渐渐蛀坏,终于,这个表面光鲜的朝廷,倒塌了。
唐玄宗被迫,不得不向西南逃离,带着他的娇花——杨贵妃。可惜,在那个时候,杨贵妃已被冠上了惑君媚主的罪名,人们纷纷唾弃她毁了这个朝代,以至于六军不前,纷纷请求处死杨贵妃。重重压力压在唐玄宗身上,压垮了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君王,最终,一段白绫送上,贵妃自缢,空留“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我不知道当时的唐玄宗的内心如何挣扎,世人都道帝王无情,不过我想,唐玄宗是真的爱着杨贵妃的,但无奈错在这个身份,错生这个年代,虽身为高高在上的君王,他却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这个帝王身份,只让人觉得可悲、可笑、可怜。
最让人惋惜的其实是杨贵妃了,做为一个女人,一个爱人,她并没有错,但因为身在皇帝身侧,这一切就都是错。臣子百姓不能直接怪罪皇上,更不能逼死皇上,但他们却能把这一切转移到杨贵妃身上,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被养在深闺,受尽皇上宠爱的娇柔女子,在面临种种污言秽语,诅咒谩骂时,承受了多少委屈与恐惧。面临着六军的逼迫,她只能一步步后退,她也想过向爱她的君王求救,不过当她看到曾今的太阳也被黑暗吞没时,她终是走投无路的踏入了名为绝望的沼泽。
但愿这也是对这个可怜的女子的一种解脱吧。
当一切平息后,玄宗再过马嵬坡,经长生殿,早已不见当年贵妃的痕迹,去时一双人,归来仅余一。玄宗只得空守那冰冰冷冷的行宫,听着外面夜雨绵绵,独自呜咽,彻夜难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或许是对玄宗的惩罚,任凭时光悠悠,心中的那个人却始终未曾入梦,只在他心上留下一道深深的伤。
其实在我看来,到这就已经足矣了,不过也许是对贵妃的感怀,对这场悲剧的惋惜,唐玄宗重新获得了一次机会。“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黄泉这两地是不属于这位传说般的美人的,当道士寻到贵妃时,她是在蓬莱宫中,仿若当年在大殿上跳着《霓裳羽衣舞》般仙袂飘飘。虽说当年别于长生殿,但她对君王的情意却始终未曾散去。再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时两人曾许下的诺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她也只得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
爱不逢时,玄宗被迫亲手断绝了这份感情,造成了一代美人的陨落,留下终生悔恨。
一首《长恨歌》缓缓诉说着这段情,凄绝哀婉,道尽时代悲哀。
长生一决,对唐玄宗而言,是绵绵无绝期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