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角落的的士书屋
成都,这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之中,有着各类大大小小的书店,但在成都机投镇武青西二路的一个车间里,却藏匿着一个略有不同的小书屋——的士书屋。在繁忙纷杂的车间之中,这间颇具草根气息的书屋独占一隅,仿若与外界的嘈杂隔绝开来,有种真实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感。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间书屋是专门服务于的哥的,让人想不到的是,早在2013年之前,这间书屋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休息室,据出租车师傅回忆,当时这里“满地的垃圾,烟头,扫都扫不过来”。那是什么造成了现在如此大的变化呢?
一切都要从张建董事长上任的这一天开始说起。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同于那些定下苛刻严格的要求的上级领导,张建的这把火却是烧到了不同的地方,他大胆的提议说要在车间旁建立一个“的士书屋”。此话一出,当时便有人质疑到:“的哥整什么高雅的文化?”,不过这些话并没有影响到张建的决心,在他看来,文化这种东西是没有界限的。据他观察,公司的员工会定点来维修车间,在车间换机油,对车辆进行一些维护保养,一系列下来往往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期间,的哥们多是来休息室抽根烟,聊聊天之类的,任凭时间就这样消磨过去。于是他想到:何不把休息室改成一间书屋?这样,的哥们就可以把这些耽搁的时间用于学习,既可以获取知识,了解更多的文化,还可以得到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在张建的领导下,的士书屋就这样建成了。
现在看来,这明显是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在一天的忙碌与奔波后,蓉城公司的的哥们都知道,在这个城市一角的车间里,有着这样一间书屋,隔绝了车马尘嚣,在暖黄的灯光与阵阵墨香中,为他们洗去一身的疲惫。
同事眼中的张建
张建是2008年成为蓉城公司的董事长的。
蓉城公司真正的变化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公司的车队长说到,张建的文化能力是他们认识的管理层中最好的。而且他不仅自身爱好文化学习,也十分注重对基层文化的发展。张建曾经对他们说过:“公司要做好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
当初的车间可以说是杂乱老旧的,张建过来时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当即决定办修理厂,并在三个月内完成。他在蓉城公司的这十年,从基础建设处处都考虑着驾驶员,包括办厂办书屋、建摄影队,可以说,没有他的构想就没有书屋。
“张董事长是个十分谦和的人,和下属相处也基本没有架子”二公司车队长唐勇说到,他还讲到,张董事长经常带他们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参加各种讲座。
“只有他来了后驾驶员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如今的变化董事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说如今张建已经不再是他们的董事长,但这位董事长却给他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在他们心中,张建的地位是永远无法撼动的。
爱好与选择
张建本人看起来十分沉稳,穿着也十分简单,整个人都透露出一种文化人特有的气质,有种经历了时间打磨后沉淀下来的底蕴,如果不说,很难想象他其实是一个当了十年高管的人,而且是当的公共交通方面的高管。甚至不仅仅是他这个人,他的办公室看上去都很像一个文人的书房,有着笔、墨、茶具,墙上挂满了各类的字画,但这里,确确实实就是他曾经办公的地方。
正如他表现的一样,他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
当上高管之后,在很多人看来,他这一生应该是没什么愁的了。不过事实上对于张建而言并非如此,他仍旧有“愁”,但愁的不是职位,不是金钱,而是文化方面的学习。虽然做的是关于公共交通方面的管理工作,他仍旧没有放下对文化方面的学习。他写了很多文章,有不少还是关于经济方面的,也获得了很多写作方面的奖项,还是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不仅是文化,张建后来还喜欢上了摄影,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就像他对文学一样,对于摄影,他也有着极大的兴趣,虽然考虑到摄影这条路很难成功,最终放弃了摄影选择了文史方面,仅仅把摄影当做了个人爱好,但对于这个爱好,他也并没有敷衍。他的摄影作品,就如同他的文章一样,颇具成就,甚至还在国外进行展览。
他的每一份作品,都饱含了时代的气息。
张建曾说到,他关注的是时代最有特点的东西。
他的作品多是抽象的,极具艺术气息,光从照片本身来看,很难猜测出这是什么,经过张建本人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他照的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树与墙。在他眼中,这些是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被污染的墙面,冬季光秃秃的树,被塑料膜包裹的枝干......这些在我们眼里很常见甚至有些丑陋的东西,在张建的眼中就是那个时代的低语。他的每一张照片都有着一个不同的故事,有迷途偶然所得,也有蹲守半日的等待。
他讲述了其中的一个故事,那是他偶然间的迷途,结果恰巧走到了一个正在拆迁的化工厂,化工厂的围墙被污染了,但这被污染的墙面却在他的眼中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图画,这片围墙正面临着拆迁,而他就在围墙拆迁的震动声中完成了这样一幅创作。
不仅是摄影,对于美术、书法他也均有涉猎,并在这些领域都小有成就。
不过,虽然如此,他对于工作方面却也没有过松懈,对个人工作十分认真、敬业,广受同事好评。
结缘交通
要说跟张建渊源最大的,那还是公共交通。他的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奉献给了这个事业。
张建曾在郫县永兴当过知青,到1978年调回公交机关,这也是他和公共交通缘分之初了。回机关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驾驶。
张建也是第一个提出“的士文化”的人。
为了完善丰富这个内容,张建曾四处搜集资料,甚至为了一张角票跑了400公里,好在他的社会关系比较广泛,很多好友为之伸出了援手,帮忙提供了一些东西,当然,大部分的还是他自己收藏、寻找得来的。他将这些东西放进了自己建立的的士文化博物馆,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的士文化。
张建通过历史回顾了成都交通的始末,在他看来,最可贵的便是能把的士的历史渊源讲清,为此,他自己编写了一本书,为了这本书,他跑了三年,住了四次院,最终完成了这样一本关于公共交通文化的书,也是城市的第一本。
他也成功向更多人展示了成都交通史的魅力。
就是这样一个人,将文化传入基层,尽心尽力打造了的士文化,为传播交通文化史费劲心血。
这就是张建,的士文化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