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伊甸湖》与《狗镇》
在不同时间观影了《伊甸湖》和《狗镇》之后,内心都出现了一种久久不能平复的是幻灭感,是一种来自作为“人”这个概念意义的绝望与无奈。在大多影评中,都讲述到观影之后的种种不适与消极,这种消极悲观的状态在自己身上也持续已久,因此我想通过分析解读这两部影片的共同点,找出这种幻灭感的源头,并希望能够使自己心理得到安慰。
首先,这两部影片的宗教背景是绝不可以忽视的,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片名“伊甸湖”不得不让人联系到《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伊甸园,人类的祖先在伊甸园中因偷吃禁果而犯下原罪。再看《狗镇》,狗镇中唯一一条狗(也是Dogville最终唯一的幸存者)名叫摩西,这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圣经人物摩西,而女主grace意为恩泽,是耶和华神爱世人将自己的独子耶稣基督降于人世,也就是女主来到Dogville小镇;耶稣基督神人两性,自我谦卑,存心顺服,取了奴仆形象,即grace每日辛勤地服侍小镇的人;最终,在世上耶稣基督被出卖,耶稣基督宽恕人类,并钉十字架为人类赎罪,即grace宽恕镇上人的贪欲、色欲,并最后戴上锁链;后来,耶和华神显灵使耶稣基督升为至高,成为主,即grace的父亲(暗指耶和华神)来到小镇要给予她权利并将她带回家中。
有了简要的圣经知识,我们不难看出两部影片的主题有相近之处,其内在意义都是在揭露“人”的原罪。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无法与我的观点苟同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伊甸湖》讲述的更多的是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问题。的确,《伊甸湖》从正面直接抨击了那个偏远小镇的野蛮教育模式,那么,我们从侧面思考为什么青少年需要引导、需要教育,他们处于青春期,如野兽般凶猛,他们不明事理,不辨是非,那又为什么总是走向“非”的一端。一切的一切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看看狗镇上的成年男女,他们明辨是非、懂善恶,却依旧一步一步地对grace做出恶行。可见人性本恶的恶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我的言论并无偏激。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人性本恶还是原罪说,都是建立在人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之上,才会称其为“恶”与“罪”,而不是将其看作人性解放、自我欲望的无限释放。
另外,无论是《伊甸湖》还是《狗镇》都是发生在一个极其偏远、十分封闭的小镇上,这说明“恶”要发展为“恶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越是封闭、越是偏远的环境,越能滋生恶势力,越能发生恶行事件。据说《伊甸湖》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就算我不去相信这个轰动欧洲的事件有如此令人惊悚,我也没有办法不去正视正发生在中国大陆上拐卖妇女儿童的真实案件。那些被拐卖在贫穷大山中的妇女的绝望,不亚于《伊甸湖》中珍妮最后选择放弃从卫生间的窗户逃脱时的绝望,因为珍妮知道整个小镇都是一派,然而大山中的乡村也是一派。
最后,小结一下。我的幻灭感源于自己从坚信的性本善转变为性本恶。这也并不仅仅是这两部影片带给我的,而是越长大越有勇气去正视并审视自己。只是影片给了我巨大的感官刺激并引发我去深思,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伊甸湖》中最讽刺的一句话“他们只是孩子”。真的永远不要低估孩子们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的程度会有多大。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校园欺凌事件一直存在,一直解决,却又一直发生着。在《伊甸湖》中,除了情侣珍妮和史蒂夫与那群青少年的矛盾,还有孩子内部的矛盾。孩子的利己主义很是明显,其中特别明显的是那个之前被排挤在外的少年,因想要成为小团体的一员,将女主珍妮带到以布莱特为首的群体面前,并在布莱特的怂恿和威胁下点火,要烧毁死去的史蒂夫和还活着的珍妮。最终阴差阳错地珍妮逃离了,那个少年却被布莱特烧死了。
而《狗镇》中,最精彩的部分要属最后grace和父亲关于“傲慢”一词的争论,grace最开始是不愿和父亲回家的,她选择宽恕小镇上的人,而grace的父亲最讨厌的就是女儿的这种傲慢,自以为居高于一切的傲慢。后来在谈判过程中,grace明白了如果她是小镇上的一员,她不一定会做得比他们好,她也知道自己与自己所要宽恕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她再也无法傲慢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视并宽恕与她一样的人。Grace在询问父亲如何处理,才会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时,答案是必须惩罚他们,因此grace枪杀并烧毁了Dogville小镇。
我的“恶”与影片中所有人拥有的“恶”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之所以未犯下不可饶恕的“恶行”,是因为有法律的制约。我之所以是一个好人,是因为我清楚自己的“恶”,但用良知和道德去自我约束,用美德去自我加持,从而使自己变得无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