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杜甫
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我们逐渐学习到了唐诗部分。让我印象深的是老师带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杜甫。
没有从圣人的角度去看待杜甫,反而从其身边的事讲述了一个在当时平凡又伟大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不一样的角度,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回首从前高中生活学习过杜甫的诗,现在读,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可能以前在面对考试,爱国、忠君、忧国忧民,便是杜甫的标签,使人读上去他的诗便觉得是一个套路,有时候还会觉得是“空泛”的“呻吟”,还会觉得其“虚伪”。(没错当时就是很傻很天真)。直至后来了解深了才知道不是的。
“先有芬芳悱恻之怀,后有沉郁顿挫之志”,这句话说的便是杜甫。没有一颗柔软的内心是不可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而深切从而悲叹。推己及人所以呐喊。
杜甫,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总是先张开双手拥抱世界。就如对待朋友,杜甫是怀有极大的深情,每一次离别,每一句问候,诗中自有深情。正因为如此,才能换得朋友高适在乱世中对其施于的援手。杜甫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即便他写了那么多沉郁顿挫的诗,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因为正是对世界抱有希望,才会不断的写诗发出自己的呐喊。他是许多诗人中唯一一个会在夫人在世时写诗想念夫人的人。活的太较真,活的太深情,只可惜人啊,都容易“情深不寿”。
杜甫被称之为诗史,是其诗深刻的记述着唐代的事实境况。安史之乱后的悲惨,人们流离失所,烽烟遍地。人们总是向往美好的,何况是历经盛唐繁荣的人民。正如如今我们的社会,人们都不喜欢影视剧有悲剧,都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因而杜甫的诗在当时和娱乐化的社会,便不那么受欢迎,可是这不代表过时。“人们都不喜欢影视中出演悲剧,”,是的,可是人们却可以容忍悲剧在生活发生。这种升级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经常发生。
诗史,诗中之史。其诗,简朴沉郁而含真理,正如历史的巨轮,总有重复而又惊人的相似。唐代有杜甫的呐喊,近代有鲁迅“人血馒头”的呐喊,现如今社会,只有404背后被掩埋的呐喊。
读杜甫会让人觉醒,会让人更好在生活的困惑中保留好自己的真。杜甫之所以会立于神坛之上,便是其能在乱世中仍有一颗怜悯之心,仍然保留着独立的而又高尚的人格。面对每一个不想当雪崩中的雪花的人,我们都不应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