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的《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法国少年于连·索雷尔的故事——于连的19岁到23岁之间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所思所感所为。红与黑,这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代表的应是有关于连一生的选择的交叉口。在拿破仑时代,红色代表的是军队,黑色代表的是教会。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很快,神甫所带来的高薪和所赢得的来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里闪现出金灿灿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会服,一样可以跻身名流。可在藐视一切的上流贵族眼里,他惊人的记忆力与街头末技之流的杂耍在本质上并无任何区别。于连也很清楚。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这块敲门砖仅能敲开上流社会的大门而已,却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脸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嘉宾,还得有让自己举手投足增色的“行头”。久处树冠阴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犹豫的为他的欲望寻找到了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套子——虚伪,并一头钻了进去。从此,他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步步地向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挺进。
红与黑,两种对比鲜明。生活的缓慢流转下,于连所能选择的仅仅只是成为一名教士,披上黑色的长衣。野心家的欲望促使他在获得社会名流的肯定和获得社会的地位的这么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固执的他认为,上流社会的生活总是好的,是幸福的,他一直在追求的是幸福。短短的四年,他用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间段,讲述了一个追求幸福的人的人生。
总是有人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果从一开始于连便不曾有过机会接触到社会上的是是非非,而是循着平常的命运的脚步,一点点走过人生的道路,那么拥有的是最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