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罢一声长叹
自古以来,文人的笔,都是宣泄情绪的途径。有人以笔树节,字里行间皆表碧血丹心,有人托笔言志,笔墨激昂间大展宏图,有人持笔作枪,句行书页间自有铮铮傲骨。而叶广芩执笔抒歌,吟一曲旧韵,在采桑子的调中,穿过时光的河流,带人看一个鲜活的金家。
金家原姓爱新觉罗,是满清的贵族。辛亥革命枪响之后,大宅门的满人四散,十四个兄妹各奔东西,奔向了全然不同的人生。九个故事相互穿插,相互补充,最终绘出了金家的兴衰沉浮与贵胄子弟的飘零。
看《采桑子》总会让我想起鲁迅那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前是金玉满堂,做的是人上人,自小知书达礼,通音晓律。当波及社会各阶层的变法袭来,他们虽不至于跌落,但亦不及从前。剥下了皇亲国戚的华美外衣,做了社会名流,活跃于上层社会。时代继续变迁,那样的乱世总没人可以明哲保身。有些人永远留在了记忆里,也有的人挺过了社会的洪流,坚强的活着。反观过去,恍若隔世,竟是云泥之隔。短短几十年,像是经历了两种人生般漫长。活着的人,有的仍然在世事中坚守自我,有人却难免沾染凡俗了。一切的一切,就像春时繁花烂漫,绽于枝头,而后雨风来袭,一场场地带走了良辰盛景。只留下满地残花败叶,只留下金家最小的七格格,似一朵荼蘼,只因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样眼看着美好凋零,怎能不心疼?每每将书中一个个故事读罢,总能被一种巨大的悲怆席卷。这应当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总是无以用言语表达。只想默默吟一首采桑子,作为金家的注脚,再在曲终人尽之时,一声长叹。
抛开这样的情绪,也会思索叶广芩写作的初衷。她本是叶赫那拉家的后裔,这个显贵的家族以出皇后而闻名。金家七格格的身世与她有些相似,或许是有些怀念的意味儿。加之《采桑子》全书以纳兰容若的“谁翻乐府凄凉曲”的词句做章节名,古韵悠长而无牵强附会之感。而纳兰容若本就是叶赫那拉家的骄傲,这一首词,大概本就是血脉中的一首乡音吧。
叶广芩在后记中说“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唯不能堕落”。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下,时代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诸多的新生事物,也就面临着诸多的选择,与此同时价值观,道德观,也在悄然变化着。可是总有一些东西融入血脉,融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的,这些不能去改变,因为改变了,也许就是“堕落”。借着大宅门的故事,通过一个家庭折射时代变迁与人事变迁,告诉人们,什么应当是不变的,这也许就是初衷了。
叶广芩有她的人文关怀,有她的责任感。如她所言“力图将对文化,对历史,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怀纳入这种初衷,纳入一种文化与传统家族文化的背景,使他们形成一种反差而又共生互补。”一本书想表达的是并不局限于他的故事的,中国人善于留白的艺术,字句之外,总是还有很多话没说。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也不觉得自己真的读的透彻。因为每每合书,在第一位的总是情绪的冲击,狂风暴雨般袭来。此番作罢后,稍稍平静,才有些思索。
一切末了,似是曲终,仍空余一声长叹。叹家族落寞,叹人事变迁,叹文化嬗变,叹时代风云,叹有人改变有人坚守,叹人间沧桑却总能释怀……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曲罢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