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人文情怀》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复杂到引起了人们探索的好奇心的一个人物,无论是在他的生前还是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众说纷纭的。
关键词:思想风格评价重要作家
一部作品便能看出这个作者的特点,郁达夫在自己的文中无所顾忌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尽的描写,非常强效的表现了郁达夫自身的特点,便从下面四篇作品来一一品味郁达夫的人文情怀。
1.郁达夫所言的愁绪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有积极面对的勇气,想办法现状,要能够抵制诱惑,消灭不良欲望。在《银灰色的死》中才真正的意识到什么叫愁尽相思苦,书中郁达夫以旁观者的态度写了他对亡妻的思念,更甚者是愧疚与无奈,全文都以一种思维错乱的感觉在叙事,以至于读完之后让人有点理不清。这里面给人的感觉既是对爱情的追求,又有理想爱情的幻灭,“幻灭”通过“亡妻”表达出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表现出了五四知识青年在对于文化道路的迷惘,由于五四运动虽然有初步胜利,但实际最后知识分子的革新是不太成功的,“语言巨人,行动矮子”也是社会常态,所以“银灰色的死”或许还表现了知识救国是不现实的这一观念。
2.过去的便再也回不来了
一段过去的回忆,两个寸肠欲断的旧人。一座南方临海的小城,便构成了过去的旋律。读了郁达夫所作的《过去》才知道很多东西真的是错过了就是不会再有机会了。文中写主人公“李先生”回忆三年前对老二的爱恋,而现在遇见的老三,相处些时日后便恋上了老三故而求爱的故事。但时过境迁,各自的变化都是巨大的,他也发现曾经恋上自己的老三,现在已经不愿接受自己。过去,都是年少无知的,却也让人怀恋,痴心错付怪的了谁。全篇贯穿着感情的主线,看完之后只想叹一声可惜。
3.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春风沉醉的晚上》使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的头十年里的小说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篇小说与他过去的小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小说里面是邓脱路贫民窟生活的点滴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为生活奔波的无奈与辛苦。主人公“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却只有一件破棉袄,住在贫民窟,发出四篇稿子也没得到回应的现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尴尬境地。文章以富人区的洋楼结尾,使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这样的文章构架给了我最直观地对当时社会的感受,特别二妹和“我”的对话,一起分享食物等等的小细节,以细节之处见真情,体现出作者笔锋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4.揭示现世
《沉沦》是郁达夫沉沦这部小说集中最可注意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集立刻遭到上海文艺界最猛烈的攻击。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里,郁达夫完全无视社会道德观念的存在,决然写出了被病态情欲所折磨的青年的心灵。更何况小说还大胆地描写了偷窥,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又怎能不被触怒?所以在新文学的大星中,郁达夫是较多的被谈论而却是较少被理解的一位作家。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参考文献:
1.《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
2.《过去》郁达夫
3.《银灰色的死》郁达夫
4.《沉沦》郁达夫
5.《郁达夫》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