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择一事,终一生

作者:彭雅琳
主要内容     

在闲暇时间找纪录片看时,以一群“医生”为主角的纪录片吸引了我。这群“医生”被人们称为中国顶级的文物修复师,他们工作在中国地价最贵的地方,接触的是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国宝,每天遵循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还明确规定不可以加班。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们了解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这么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者们。

文物修复,惠及万代;残破腐坏,改头换面;巧夺天工,旧貌新颜;精绝技艺,代代相传。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身处深宫的修复者们日复一日进行着枯燥但有趣的工作及工作氛围和故宫文物严谨的修复过程。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陶瓷组的纪东歌骑着自行车轻快地走在空无一人的大殿前,而上一个有着如此享受的人是清代的末代皇帝溥仪。其实这些每日工作在故宫里的修复师们也没有完整的游览过故宫,他们工作的地方叫做“西三所”,也曾是古时候的冷宫。陶瓷组的王武胜老师站在神武门前感慨自己在故宫工作了大半辈子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自己却还没有好好地游览过故宫,这不禁让我想到:当年的皇帝真的了解自己每日生活的故宫有多少宫殿,藏有多少珍宝吗?

书画组的工作氛围在纪录片中给我的感觉是最轻松的,他们常常会因为发现古书画中的新材料而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修到一幅级别很高的画兴奋好几天。曾经书画组的前辈冯忠莲先生历时十年临摹《清明上河图》,如今她那件临摹画也成了国宝。书画组的杨老师介绍说,通过他们对书画的修复,他们会学习到古人是如何进行书画修复的,能在这幅画中看到上一个修复它的人是怎么想的,用的什么材料,是一个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跨越百年的历史,了解古人的想法,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过程!

故宫的修复技艺一直是师徒制的,虽然现在许多刚进入故宫的年轻人都是高校毕业,专业课强,但是他们依然要经历大概三年的学徒时间,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思维方式完全转变为一名文物修复师的思维方式,忘记那种非常自由、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的创作思维,只能把自己想象成这个文物曾经的主人,以他的手法来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片中好几位师傅都谈到,当学徒的前一年半时间里都不可以接触文物,师傅常常会给你一些最基本的工作连着做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目的就在于磨性子,你只有坐得住,才能在这个行业待下去。有人待在那里是为了份安稳的工作,有人因为热爱,有人是因为家传,但无论前因是怎样,其后果都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扎根在故宫,用匠心让损坏的文物重见天日。

何为匠心?在机械化生产普遍发展,网络发达,传统工艺越来越稀少的年代,匠人精神成了一种可贵。首先,能够静下心来暂时脱离这个繁杂的世界和碎片化的信息就很难,其次,需要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细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耐心地重复每一个动作直至完成,不断用审慎的完美主义目光检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保持学习和技艺的操练。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真真正正的匠心:有人会用十年的时间来临摹《清明上河图》;有人会“浪费”一生,与钟表为伍,有人会为佛像上缺失的一块手指,来来回回不断完善。所谓匠心,不过是你看来无比枯燥,我却能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片中王津老师在看到自己曾经修过的钟表被展出时感叹到:我愿意穷尽一生陪伴那些钟表,可那也不过数十年而已。对于这些修复者来说,五百年可能都不够,他们用自己的每一笔,每一刀,每一次刷漆,赋予了文物的“第二次生命”。既活一生,何赋价值?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