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传承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现代信息社会的人们受到了很多新兴思想的影响,追求与时俱进的前卫思潮。因此很多人开始忽视经典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经典著作是以旧思想、落后文化来束缚思想,限制自由。诚然,经典中确有难以掩饰的“糟粕”,但更多的是发人深省的,诲人不倦的真理。所以,阅读经典对现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经典,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从时间流变的角度来看,经典著作必然是经过了岁月的考验,得到了无数仁人先辈们的检验后,依然破颇负盛名的作品。由此可见,经典能够在历代的传承中经久不衰,必然是因为其中已经有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内涵。中国经典中的《论语》、《孟子》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之道;《老子》、《庄子》中绮丽的幻想,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叹为观止;读《史记》让我们明晓得失兴替。而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也同样有着引人入胜的闪光点,我们从《圣经》中看到了虔诚的教会信仰;在《雅典的民主》中沐浴了最早的人文主义辉光;在《时间简史》遨游时空维度,探索宇宙奥秘。私以为培根的一句话:“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放在阅读上也可作:“凡有所读,皆有所获。”阅读于我们而言不仅是汲取知识、增长见闻的机会,更是我们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契机。
正因为经典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时也有很多要求。在我看来,阅读经典时我们首先应该心怀敬畏,因为它们都是前人们用数年甚至一生,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饱含了他们对后辈最真挚的诚意和最衷心的祝愿。其次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阅读经典。经典的内容必然是固定的,但不同的时代会赋予经典不同的现实意义。就比如说杜甫的诗作,在唐代时,杜甫的诗受众并不广泛。但到了宋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杜甫那种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现实主义诗风得到了大力地推崇,而他本人也由名不见经传。因此,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单的死记硬背显然不是学习经典的最好方法,我们更应该让经典与时俱进,为它们打上时代的烙印,赋予它们21世纪的时代内涵,让它们不会在时间的洪流里销蚀了价值,泯灭了内涵。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我们在阅读时决不能囫囵吞枣,不知所谓,以至于一知半解,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自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吹毛求疵,忽视了经典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以至于适得其反。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一名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大学生。传承文化必然是我们身上沉甸甸的责任。经典对我们不再只是“黄金屋”和“颜如玉”,更是我们理想的载体。传承可能是条荆棘丛生的崎岖小路,但我相信路的尽头一定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