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传》有感
论起我和陶渊明的渊源,可以说自初中时就开始了。最早接触的是他的《桃花源记》,当时不禁想这样的奇思究竟是怎样的人才能想到呢?后来学了《五柳先生传》后,才知道他是一个“好读书,性嗜酒”的“穷人”,后来学习了他的《归园田居》才算正式地认识到他隐士的身份。
上了大学后,因为课程的要求,我才真正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到他的生平。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家徒四壁的陶渊明竟然出生在一个世代享有朝廷俸禄的大家族。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一生戎马,最后官至国公,开创了陶氏世家的盛况,而且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同样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文臣。但世事无常,自陶侃将陶家发展到鼎盛之后,其后陶家就开始逐渐没落。
陶侃子嗣众多,而且陶渊明这一支算是旁系了,所以陶渊明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吏,并没有机会承袭爵位。但出身仕宦之家的陶渊明幼时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地教育。可惜,陶渊明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家族的事物成为了陶渊明的羁绊,以至于他不得不在29岁时出仕做官。接下来的日子里,陶渊明在官场里起起落落。最后他辞去彭泽县令时,正值他的妹妹程氏去世,他也为此写了《归去来兮辞》。仕途的不顺,亲人地接连离去对陶渊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作中也有很多涉及生死的观点。
在我看来,这个写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人,他也许本来就该属于田园的,出仕只是他很少的一部分经历。从古至今,隐士是真的不在少数,但一直被人们所认同并称道的还是陶渊明。在我看来,这个“独爱菊”的诗人,可以说是隐士中的一股清流。自从卢藏终南山隐居却得到朝廷重用的事例被广泛传播后,很多明面上隐居,实则为谋高官厚禄的投机者层出不穷。同样作为魏晋名士的竹林七贤,他们虽然也在乡野隐居,但他们整日沉醉于酒色,吸食五石散,带有浓厚的消极情怀。
我也曾思考过,陶渊明为何能够安于清贫的隐居生活?后来才了解到,他隐居后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活正好是他精神的寄托。实实在在的工作使他不至于流连于对仕途的留恋,反而能够静下心来面对生活。
其实,陶渊明的生活理念和生命思想放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现在的人大多都有很强的功利心,自己给了自己太多心理负担,其实有些时候,静下来认真思考反而能够对前路更加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