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读书笔记
儒家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仁”,而道家的核心思想也可以归纳为一个“道”字。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华文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道家思想除了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和东晋玄学盛行的时代,大众认可度其实是很低的。
世人总认为道家的观念中有浓厚的消极色彩,但其实不然,道家著作中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和形象透彻的说理思维。就比如《道德经》开篇中提到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表面上虽然是说可以从两个方面上去观看道的奥妙和端倪,但我们现在也引申为怀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往往只能够看到事物的表象特征,但如果我们如果不带强烈的功利性去看一样事物,我们往往能够更好的了解它的精髓与灵魂。这用在我们的学习中也十分贴切,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分数学习,那么我们只能浅薄地了解知识,学会如何获取高分,但我们如果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必然能在所学的内容中收获更多。
道家还十分强调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思想,就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误认为天地、圣人都是无情的,把万物和百姓都看得很卑微,但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本意只是指天地和圣人处于一种公正态度,给予万物和百姓自然发展,自由繁衍生息的机会。“不仁”并非是无情,而是一种不偏爱的持中态度。这句话就很集中地概括了道家崇尚自然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相比于老子的学说,庄子的思想就显得更加的超脱。随着文学形式的发展,《庄子》中的文章以经逐渐脱离了了简短对话或是几组短句的形式。文章篇幅的加长使得庄子瑰丽奇异的想象和形象深刻的说理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文章之中。
《庄子》最亮眼的也最深刻的观点无疑是“万物为一”了,庄周梦蝶究竟是蝴蝶入了庄周的梦,还是庄周入了蝴蝶的梦。庄子站在了世间万物的客观性角度,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作为他观点的基础,将这个广袤复杂的世界归为一气所化。这种看似虚无的思想,却可以看做是认知世界的另一种形而上的方式。
不可否认,在庄子的很多文章中都表现出了他独特的生死观。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在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庄子见过了太多生离死别,因此在他将要去世时,曾对弟子们说过:“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这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看淡生死,超脱凡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