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庄子《逍遥游》里的‘逍遥’意象的话,无非就是在问:怎样才是”逍遥“,怎样才能达到绝对的自由?如此,全篇《逍遥游》只读一句就可以了,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翻译过来:想要达到绝对的自由,需要顺应天地本有的样子,驾驭六气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而逍遥自由,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这个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的‘庄子’,表面上好像阐释了何为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但在其中似乎又有更多深意?那是因为庄子为了说明”顺应自然“这个简单的似乎无可辩驳的观点,在《逍遥游》中不断地立而后破,以让人体会何谓大与小的区别,即”齐小大“的观点。
如何理解”齐小大“?绝大多数人会从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来入手。但实际上,”齐小大“的思想是贯穿《逍遥游》整篇文章的。
什么是”鲲“?在《逍遥游》中,鲲就是大鱼,然而实际上,古时鲲有小鱼之意。庄子以小鱼的称谓命名大鱼,这是庄子“齐小大”思想体现其一。
什么是”鹏“?鹏是大鸟,且有远志。然而庄子在《逍遥游》中却似乎并不对鹏抱有正面的期待,前文“乘天地之正”一句,意思是不需要倚靠任何事物,达到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的境界。然而鹏却“去以六月息者也”。由此可见,大鹏鸟看似励志逍遥,实际上庄子是先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让人觉得鹏很厉害,再间接否定这只大鸟,告诉我们别看它大,大未必就厉害。这是庄子“齐小大”思想体现其二。
庄子在阐述“齐小大”时,不单将小隐含在大中,将大否定,以避免对其产生相对于小的倾向,还通过两组小和大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齐小大”。第一组小和大的比较是蜩与学鸠笑大鹏鸟以及斥鴳笑大鹏鸟。这看似两组比较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从蜩与学鸠和斥鴳那小人得志的嘴脸,我们就知道庄子要告诉我们以小笑大不可取。那么以大笑小可取吗?仍不。第二组比较在宋荣子犹然笑的例子中,庄子告诉我们哪怕宋荣子这人能够清清楚楚地分辨外界与内我的差别而不受其影响,对于世间的功名利禄并不会拼命追求,但实际上仍不能“逍遥”,因为他“犹有未树”,未树的是什么?就是他以大笑小所体现出来的狭隘之心,因为真正逍遥的人,无论他是“大”还是“小”,他完全没有概念上的区分,所以更谈不上“比较”的心理。他面对比己“大”或“小”的事物,体验与感受都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两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大笑小不可取,以小笑大也不可取。此为“齐小大”思想体现其三。
之前提到的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比较易懂,就不做详细解释,此为”齐小大“思想体现其四。庄子先立大鹏,然后而破之,立冥灵而后以大椿破之,立彭祖而后以冥灵大椿破之,立宋荣子而后以列子破之,立列子而后以”有所待“破之。庄子就是这样让我们领会到“齐小大”的思想的。
但客观来看,庄子列的那些相对的“大”都是些玄幻的造物,都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体会起来没什么实感,那庄子也有更实际的例子,就比如他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过来就是“天空呈现出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天空离我们太遥远以至于我们的双眼并无法看到天尽头它原本的样子?”结合如今的天文发现,说夜空是明亮的,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这结论和庄子这个两千年前的根本不可能知道宇宙为何物的老头的看法不谋而合,科学发展至今的成果,竟被他一语道破。现在想想,你以为冥灵大椿彭祖不存在,是你没见过,还是真没有?你以为比他们“大”的事物不存在,是你压根就没听说过,还是真没有?这个理论体系总是可以自洽。
最后回到正题,说说怎样达到绝对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逍遥”。再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天地本有的样子,驾驭六气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而逍遥自由,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逍遥了。
举个可以理解的例子,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太阳从西方落下,天黑了,这就是天地之正,当然此处指的天地不仅仅指天和地,还包括天地之间的万物。天亮的时候,你再想要睡觉,睡得也没天黑舒服,因为有光的阻碍,有其他生物声音的干扰。这就是睡得不逍遥。怎么顺应天地呢?白天的时候出门干活,日出而作。天黑了,还想在外面疯跑瞎玩,古时路上没灯,前面万一有一坑又因为天黑你看不到,摔了,也不逍遥。怎么顺应天地呢?晚上老老实实在家呆着,踏踏实实的睡闷头觉,日落而息。
天地是一成不变的吗?不是,世界万物无不在运动之中,庄子深谙于此。遇到变化怎么办,那就要凌驾于这种变化之上,利用这种变化,而不是让这种变化成为自己的阻碍,自然就逍遥了。天寒地冻加衣,刮风下雨打伞,逍遥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