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不同的诗有着不同的感情,友情,亲情,忧国忧民之情,杜甫究竟是怎么样来表达的呢。
友情——李杜之交
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说起唐朝诗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两位了。李白和杜甫年岁不同,李白先杜甫十一年出生,李白也算是杜甫的兄辈。他们二人相遇于洛阳,那时候的李白早已凭借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但是不能容于权贵,选择了不再做官,过他的漂泊四方的日子。而这时候的杜甫阅历见识远远不及李白,但二人都没有因为这些而没有交集,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在此之后辗转几次于各地相游,于745年分手,终生再未谋面。
在两人同游期间,两人互有酬赠,李白作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两首,杜甫则有《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分手之后,杜甫又陆续作诗坏李白,提及李白的诗共计十二首。后世人提及最多的就是,杜甫写了那么多诗,李白却再也没有回赠过,二人关系多半不好。其实不然,感情是无法衡量的,分别之后,杜甫从没有停止过对李白的怀念,也随着岁月变迁更加懂李白。
在杜甫仕途不顺,生活窘迫之时,作了一首《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而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这首诗里,前四句杜甫写他怀念李白,后四句写出了自己虽然“短褐风霜入”,但是绝不动摇自己求仕的决心。李白也不同,李白在仕途不顺之后,逍遥四方寻仙访道,李杜二人虽然拥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但仍不妨碍他写诗怀念他,可见他俩友谊之深。
亲情——对家不变的思念
在战乱年代,杜甫常年漂泊他乡,与家中弟、妹常年离散。杜甫一生也写了许多关于思念,关怀的诗。在杜甫放弃参军职务,流于秦州时,写下了《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为休兵。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知是多少在外游子内心之话,明明是同一个月亮,可偏偏就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的亮。这句诗不合理,却合乎情。
不管身处何地,对家的思念都没有停止。《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一直没有收到,青丝变白发,也愈见稀少,愁绪直上心头,思念漫溢出心。
忧国忧民之情——我以我诗荐轩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人民仍饱受战乱之苦,杜甫在自己的茅屋漏雨,风雨交加之时,心里想的仍然是把自己的困苦丢放一边,想要的是能够有庇佑天下寒士的屋舍,就算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在那样寒冷的夜里,杜甫仍旧对人世间充满关怀,他的博大胸襟都成就了他的“圣”。
“三吏三别”更是深刻的写出了身处乱世百姓的疾苦。《石壕吏》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短短四句,涉及了全诗所有人物,独留的老翁,被抓走的老妇,不敢痛哭出声的年轻寡妇,自己内心的沉重。战乱导致家破人亡,官吏也蛮横暴戾。“三吏三别”里,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残忍的同时,也带着无限的同情来宽慰广大人民,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提醒,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之中。
参考文献:
1.《忧国忧民,沉雄博大——解析诗圣杜甫》许夙慧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杜甫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王增文,殷传宝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第5期2000年10月
3.《杜甫诗歌中的自我形象》李芹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