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读诗,诗以寄意。
冬天终会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在春的季节里,有人读到的是美好,有人是伤感。不管如何,春都以诗的寄意表现了出来。春之感受,在于人心。
春天读诗,诗可以被人读出来,也可以唱出来。看到读诗两字的时候,脑海条件反射出一个场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深情的朗诵着诗歌,但是却显得单调而空洞。但视频里却展示的是一个广阔的田野,一片金黄的花海,一个安静的却充满诗意的读书室或工作室,或是一株娇艳的海棠花下,诗人饱含深情的向我们朗诵着他们的作品,把以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驱逐了出去,给人一种新鲜感,美好的风景,悠扬婉转的音乐,与诗的结合,把以前印象中熟知的东西,变得陌生,具有新鲜感,让人在诗的朗诵中体会到一种诗意,场景与诗的内容所展现的画面完美的结合起来,让观者一下就能从中感受到诗意。雅各布森曾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语言具有诗性功能,这个读诗的视频就完全的向观者展现了这一点,像其中的对春阴的愤怒,诗人在读的时候,就给人一种悲愤凄凉的感觉,“死可能是最富生命的”,声音低沉,背景音乐低沉悲凉,而视频的整个色调也是一种灰色调,三者一结合,让人在视觉上的,感受到了诗人这首诗所体现出的诗意,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整个春天读诗的视频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把以前熟知的东西一下子,变得具有新鲜感。将诗人所读的意象在视频展现出来,给人一种更加直观的感受,能一下将观者带入诗的意境里,像“五千亩的稻田,从南到北,一步一步”视频也正好将金黄的稻田展现在人们的眼里,音乐与诗的情感相互融合,直击人的心灵深处。而视频与音乐除了增加人们对诗意的体会,改变读诗在人们新心中以往的印象,带给人一种新的体验,又能让人赏心悦目,带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能让诗所展现出来的意境,深深萦绕在脑海里,其中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如果只是单纯的朗诵,可能不会带给读者太多的印象和感受,而一旦视觉的感受和听觉的感受结合了起来,诗人那悲伤,痛苦的心情,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久久不能自拔,虽然视觉与听觉结合了起来,让人对于诗的情感和意象更直接的了解到,但是同时也让观者少了一些想象的空间。诗人写出来的诗,就不属于他自己了,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有属于自己的这首诗,诗人写出来的诗后,自己也算其中的一个读者了,诗意自在观者读者之心。
春意于诗,观者、听者、读者各有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