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读书报告

作者:罗瑞
主要内容     

`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一、 序论(引言)(1)作者介绍: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1929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不小的学术成就,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2)著作影响:在这本小册子问世之前,民国史学家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可以说蒋廷黻的这本册子,从一个全新的近代化视角打开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大门。如今近代化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近代化史观已经作为重要的历史分析角度(亲身体会)。这恰恰说明蒋廷黻的远见,深处时代中,却有超越时代的远见。二、本论(1)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部分,以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短短几章为线索,将鸦片战争、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全数带过,环环相扣,其中还包括一些不同于高中教科书的独到观点;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部分,用两篇的篇幅将中国近代落后与世界近代化进程之间的联系展示出来,从外交、经济、战争、政治多个方面论述近代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2)浅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点A、对于“李鸿章”的看法读此书之前,提到李鸿章。第一印象是禁烟英雄,而此书在此之外却提出了另外的观点,林则徐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意识到了中国不如西方,他却为了自己的名誉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士大夫继续沉睡在梦中。他说林则徐“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做好的产品。”这句初看有种让人摸不着头脑,仔细再看就会发现他是在指责林则徐,林则徐虽然是高中教科书中极尽赞誉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独善其身,宁愿活在“我独醒”的世界,而不肯发奋去唤醒中国这头睡龙,致使中国的觉醒完了二十年,如果中国民众早点觉醒,中国可能就不是这幅光景了!如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后写到“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丰同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而看到这里,我也开始思考林作为一个禁烟运动的领袖、民族英雄的另一面和时代的局限性问题。B、对于“李鸿章”的看法大多数人对李鸿章的刻板印象是清末各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委实是晚清眼光深远之人,而不是那个只会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的重臣,他很早就看清日本的野心,疾呼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并提倡改革,可惜由于他自身的思想,还是不能挽救当时的形势。由于高中时历史老师思想较为开放,在老师引导下,对清末重臣李鸿章有一些了解,清代洋务第一人,创办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面对列强,谈判桌上也只有被誉为东方俾斯麦、洋人见了都要礼让三分的他能承受这样的重压。有人说他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曾想过不签便亡国,这只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辈子殚精竭虑为了他的国家;有人说他剿灭义和拳该死,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义和拳成祸,北京差点被烧,义和拳自1899年10月始闹事攻击清军,最后使反击列强的清军腹背受敌,不得已与列强和谈。1911年后,只能是挂闲职的李鸿章与洋人周旋,去签订条约,背下这千古骂名。中国农民起义很少成功,原因大抵一致,农民阶级中存在着一种愚昧和反智主义,如果没有有思想有魄力的领导,那么必然是盲目的反对和攻击,甚至容易被人利用。对于教科书里,浩浩汤汤的农民起义被“勾结“起来的清军和外国联军镇压的片段,我想,历史的真相只能慢慢去探索。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很久以前在微博看到的一句话:大概,李鸿章才是那个被时代辜负的人。李鸿章是晚清臣子,他能做的就是保住这个王朝,哪怕是在苟延残喘,尽他的全力。手机里一直存留着一张在翻墙看《走向共和》时截的图,放在这里可以说再合适不过。C、提出近代化(现代化)概念书中多次提到“近代化”理念,根据搜素得知,这本书是最早提出中国的强国之道在于“近代化”。哪个国家率先“近代化”,哪个国家便占据了主动。书中说,英国领先全世界率先“近代化”,从而变成了第一强国。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土耳其也正是在凯末尔用严密的组织统一政权,再利用这政权来打倒一切与维新步骤不同的行动后,进行了“近代化”,才慢慢走上了正轨,同时指出不能像清末那样三心二意地维新,三心二意的维新并不是真正的近代化。近代化(现代化)概念及其与社会转型进步的关系的提出也为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角度。(3)评价A、他人评价: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何炳棣[2]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郭廷以[2]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这一大堆原始资料点活了。——李济[2]B、我的评价蒋廷黻先生这本书的语言比较口语化,没有教科书般的沉重无趣,但其中的许多观点非常深刻,别于学校上课用的历史书。读起来轻松愉快,篇幅虽短,却不失真知灼识。对于内容来说,比较概括,没有教科书那么细致,陈述的不止历史大事件,更有民间的一些见闻。对人物的品评大多较为中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但中国史最后一章节对孙中山的评价在现在看来是过于吹捧了,蒋廷黻先生认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拯救中国找到光明的唯一出路,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当时国家混乱的情形下,中山先生的主张确实有一定道理。评价一个人物和他的著作,要放回所处的时代环境才有意义。虽然而今看来“近代化”已经被提烂了,但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提出近代化与国家进步的理念,已实属不易。;无论费正清先生,还是同样著有《中国近代史》的徐中约先生,都是蒋廷黻先生的后辈,近代化观点成为主流史学研究所接受的方法和方向,正说明蒋廷黻先生的远见卓识。三、 结论看完整本书,我有两大感慨:一是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却不知道失败的原因,进而无法改正,也就无法走向成功;二是永远不要骄傲自满,要保持谦虚,乐于勇于学习接受新事物,清朝的以天朝上国自居以及闭关锁国带来的惨痛教训就是血淋淋的例子;三是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除刻板印象外的另一面,要真正了解他,就需要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四是科学技术才是强国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四、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徐中约《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沈渭滨《复旦学报》《试析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思想》刘文博鸡西大学学报《不一样的历史--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宋雪梅《历史教学》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