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悲情中更显真情

作者:李金浙
主要内容     

摘要:有人说过“悲剧精神的觉醒,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觉醒;人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悲剧,常常用“知足常乐;一、从暴力走向温情;别林斯基说:“德国人把悲剧叫做悲惨演出,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的理论更为重要;二、残酷;然而这也同余华所认为的“有时候残酷以温和的手法表达。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悲剧真情苦难

一、从暴力走向温情

别林斯基说:“德国人把悲剧叫做悲惨演出,Trauespiel——而悲剧也实在是一场悲惨演出!如果鲜血和尸体,匕首和毒药,不是它的经常不断的特征,那么它却总是以心灵的珍贵希望的破灭以及整个幸福的丧失作为牧场的。《许三观卖血记》”(后称《许》)正是通过心灵的珍贵希望的破灭以及整个生活的幸福的丧失来体现悲剧色彩的,但这种体现并不是通过血淋淋、恶狠狠的手段来展示,更多的是用一种温情、温馨的画图来突显,这与余华前期作品是一个较大的转变。这种爱是许三观为偿还儿子打架闯祸的医药费,为全家人在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后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为了把二乐从乡下调回来,为了给病危的一乐筹集住院治疗的费用,他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卖血;这种爱是在许三观去上海的路上得到了一群好心人的关怀与帮助等等,这些都昭示着爱与温情的一面。

二、残酷

在《许》中,作者确是通过温情的手法反衬许三观悲惨的一生。

首先在于他的卖血。我们知道许三观卖血有十次卖血:听到阿方和龙根的议论偶然决定卖血,并且用卖血的钱娶到了油条西施许玉兰,组建了一个家庭;一乐打架闯祸,方铁匠要搬走家具,为赎回家具而卖血;为报答林芬芳对他的好而卖血以让她补充营养;在全家喝了57天粥后,为改善家里人的生活而去卖血;为改善一乐的生活而去卖血;为了让二乐能从生产队调回城市而不惜用卖血的钱请一乐的队长吃饭;一乐患重病,急需到上海治疗,许三观在去医院的路上通过多次卖血来筹集医药费。他这一生十次卖血除了第一次的偶然和第三次为林芬芳买营养品外,其他的都是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让后辈们活得更好。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一个父亲的爱、无私与牺牲。但是促使许三观卖血的根源在哪里?在于生活的穷苦与艰辛。退一步想,如果生活好了,日子不累了,有谁会把自己的血卖出去?文章一开始,龙根就说“你们城里人叫血,我们乡下人叫力气。气有两种,一种是从血里使出来的,还有一种是从肉里使出来的,血里的气比肉里的气值钱多了。”他们都是靠卖血挣的钱娶女人,建房子。卖血挣钱成为谋生的手段而且是通往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撇开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的差异,因为卖血的人千千万万,不再有城里人与乡下人之别。他们之所以卖血,完全是为了维持生活,迫使他们去卖血的是长久的贫困,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因为贫困,许三观要通过一次次卖血去改善家里人的生活;因为贫困,方铁匠在儿子被人打成重伤后只能搬走别人家的家具作为抵押;还是因为贫困,许玉兰一穿上那件精纺的线衣,“一穿就是两年,洗了有五次,中间还补了一次”;还是因为贫困,李血头这样一个比护士的地位还要低级的人在收血之前还要看这个人有什么可以剥削的。

其次在于一乐。故事从“许三观士城里丝厂的送茧工”开始到许三观娶了有名的“油条西施”,再到许玉兰顺利生下一乐、二乐、三乐为止,平平淡淡,舒舒坦坦。但接下来的故事猛然笔锋一转“城里很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的脸上,他们看不到许三观的影响。”原来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许三观在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的同时心里更多的是悲伤与失望:在三个儿子中,一乐是最像他的,

他也最喜华一乐。一乐勇敢、机灵、有男子汉气概,他不喜欢同许玉兰一起谈论一些女人家的事情;看到弟弟有难立即用哥哥的威猛与强壮保护弱小;看到许三观在屋顶修房子,他就在下面扶楼梯、准备茶水、递毛巾。然而命运违人,在三个儿子中他最喜欢的一乐,到头来却偏偏是别人的儿子。想到这里,他总是会伤心得落泪。曾经几次下定决心不管一乐的生死,在一乐因为没有吃到一碗面条而离家出走时,许三观把卖血所得的钱给他改善生活;在一乐确诊为乙肝而急需到上海的大医院进行治疗时,他更是一路忘我地卖血到上海,差点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然而当许三观因为想吃一碗炒猪肝,喝二两黄酒而到医院卖血,结果被年轻的血头说他的血每人要,只有油漆匠才会要而想到如果家里再有灾祸却不能再靠卖血度过而痛声大哭时,一乐不但不能理解父亲心里的痛,反而说:“爹,你别在这里哭了,你想吃猪肝,你想喝黄酒,我给你钱,你就是别在这里哭了,你在这里哭,别人还以为我们欺负你了……”他以为许三观缺钱,其实他错了,许三观最器重的儿子最终还是无法理解他心中的悲与痛。

再次,许三观及其家人文化素养的低下,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当别人说一乐不是他的儿子的时候,他对自己说:“你们说一乐长得不像我,可一乐和二乐、三乐长得一个样……儿子长得差不多,儿子长得和兄弟像也一样……没有人说二乐、三乐不像我,没有人说二乐、三乐不是我的儿子……一乐不像我没关系,一乐像他的弟弟就行了。”许三观不敢面对现实,总是选择自我麻痹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复,他不愿再承认自己又要面临新一轮的苦难了。许玉兰同何小勇的女人吵架时,双方说出了许多难以入耳的话,“你就不下贱啦?;精神贫瘠的他们或许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对一个人;许三观终其一生是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构建一个;三、麻木;《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主人公通过一次一次地卖血渡过;刻总是找来许多理由来寻求心理的平衡,双方说出了许多难以入耳的话,“你就不下贱啦?你看看自己的裤裆里面有什么?你裤裆你夹着一个百货店,谁都能进去。(许玉兰)”

精神贫瘠的他们或许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表达对一个人的憎恨。

许三观终其一生是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构建一个和和睦睦、温温暖暖的家庭而不断奋斗。血的存在,原本是为了其使生活得更健康,然而在许三观看来血的流失却让他更健康幸福。这种观念追根溯源在于生活的贫苦和残酷。

三、从叙事手法中窥探人生的悲剧

许三观的生活是简单和重复的。《许》中的重复和单纯简化构筑了它对人生悲苦的理解。说:“我明白了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就像这首伟大的受难曲,将近余华三个小时的长度,却只有一两首歌的旋律,仿佛只用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表达了文学中最绵延不绝的主题。”作品的事件时重复的,围绕着许三观卖血展开,他的卖血虽则有出于无知与好奇以及对林芬芳的报恩,但更多的是迫于生活的重担,限于苦难的压制。陈思和指出“许三观一生卖血悲剧,正是从农民光靠出卖劳动力还不够,必须出卖生命之血的生存方式中继承而来。”贯穿许三观大半生的十次卖血是一次比一次的时间间隔要短,一次比一次承受着更多的压力。虽然其中掺和着许多次“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的高声唱和,乃至于大热天也说要把“黄酒温一温”而闹出了大笑话,这一小情景给文中增添了小插曲,,但这轻松与诙谐可笑后面隐藏着无限的悲哀:在生命之基——血流出身体之后,仅靠一盘猪肝和二两黄酒来补充,而且在他们看来这已是高级待遇了。饥荒年代,在许三观生日那天,他为家人准备了美味而又特殊的寿餐——每人一份“红烧肉”。嘴巴皮子做出来的红烧肉,想象呈现出来的比现实中的还要美味可口,乃至于读者都会垂涎三尺。越是写得让人浮想联翩越是反衬出生活的贫困以及自我麻痹。

许三观这个苦难的宠信儿,在历经了重重阻碍后,仍然处于意识的懵懂状态,作者恰到好处地叙事手法,让我们体会得更加深刻。余

华总是以一颗平常和同情的心在写作,他关注的是现实民生,他敢于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有勇气用一种平实但不平淡的手法把人活着的悲剧大胆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余华.中文版自序[A].许三观卖血记[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余华.小说的世界[A].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3]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A].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A].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A].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王达敏.理论与批评一体化[A].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余华.河边的错误[A].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8]季真红.众神的肖像[A].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陈思和.碎片中的世界和碎片中的历史[A].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要回家[M].当代作家评论,1999

[11]陈思和.关于长篇小说的历史意义[M].当代作家评论,1996

[12]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A].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