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现代汉语毋庸置疑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对于一个学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我也有不少心得体会。
最大的感想就是,不愧是中国汉语,它的博大精深连有些方面作为汉语专家的学者们都暂时无法解读,现代汉语也正在不断研究的阶段。老师也提到,在汉语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一些个汉语有关的定义和特征,后再对照书籍上的文字,作为参考。我也大家一样初学现代汉语不久,因此,汉语,从语音到文字到到到句子,都蕴含着巨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探索和发掘。
现在汉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汉语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增添活力,涌现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一些名词所包括的对象范围扩大,比如“老师”、“同志”等;一些名词可充当形容词,比如“很中国”中的“中国”等等;还出现了一些缩略的词代表一句话含义的现象,比如“然并卵”,意思为“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等等。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展示着现代汉语旺盛的生命力。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留意这些新生的语言现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儿。
中国地性复杂多样,山水众多,将中国的大地分割成了碎片般零散的多个地域。最初这些地域各不联系,每一块地域都发展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也就是传统民俗文化和方言。
这里,便要谈到了汉字为什么博大精深?以我现有的理解是,除了复杂的音符结构、方块字结构和语法,汉字的字义更是学习现代汉语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存在的少有的有意义的字体。中国汉字的演变最初从甲骨文开始,后来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经历了从图画到笔画的一个过程。早期,人们将看到的事物,经历的事情和各地的传统习俗都绘画成图,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字,这些图画汉字都蕴含各自的意义。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这些图画不断简化,变成了横、竖、撇、点、折的笔画,从形象变得抽象,从繁到简,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汉字。现今的汉字依然有意义,但很多汉字的构字已经完全看不出它的原样,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意义也和古代完全不同。这无疑给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学生、老师增添了不少困难,尤其是留学生。
由于地域的差异,中国的方言也截然不同。虽然它不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但却也是中国语言研究的重点对象。可如今方言的存留由于普通话的推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推广普通话,使得说方言的当地人数量大大下降,尤其体现在从中、老年人到青年人这两辈人的传承。许多家庭的长辈对家里的小孩只说普通话,对于方言便置之一旁,久而久之,家里的人们,尤其是小孩便对当地的方言渐渐陌生,渐渐遗忘。这样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中华民族的方言还有多少能够长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推广普通话固然重要,但对方言的保护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该留心的事。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有如此丰富、如此庞大体系的语言?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并为它的存留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我们的行动微不足道。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我对汉语的喜爱也逐步加深。在我看来,学习汉语已经不是我的学习任务,而是我的爱好。像是背负着一种使命,我也将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